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了,先祝各位帥氣美麗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端午安康。
今天來聊一聊端午節,算是應應景。關于端午節,想必在和我一樣的吃貨眼中,它首先只是各種餡的粽子節,其次它是一個小長假,最后才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1/3
莽莽仲夏,箬葉透青粳凝玉。
湘沅楚魂,孤臣去國而懷鄉。
“農歷五月五日,三閭大夫屈原傷郢都之破,自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用竹筒裝了米,投到水里祭奠他。”
到了漢代,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的人忽然在江邊出現,對人們說,“你們這樣祭祀我,讓我很是感動。不過你們送的竹筒米,常常會被水里的蛟龍偷去吃。
所以啊,你們要用楝樹葉把竹筒口堵上,再纏上五彩的絲線。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了,以后就不怕它來偷米了。”
南朝人吳均曾說:“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也就是因為上面的故事,所以后來的人,便用楝葉和彩色的絲線開始制作粽子了。
2/3
說起粽子,總是少不了一場咸甜之戰。
可無論是甜粽還是咸粽,都不過是善用材料的優點罷了。糯米本身略帶香甜,和蜜棗、葡萄干等甜食搭配更能挖掘出糯米的香甜可口,食之回甘。
而用蛋黃、火腿等搭配糯米,除了糯米本身的香甜,當咸汁融入糯米中時,既軟糯可口,又別有一番風味。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這是汪曾祺的回憶性散文《端午的鴨蛋》其中的選段,簡潔明了的介紹了粽子的制作流程。這篇散文主要提的是粽子的餡鴨蛋,而他的家鄉高郵的鴨蛋更是出了名的色如朱砂,油香四溢。想想我就忍不住快要流口水了。
市場上的粽子種類頗多,我看到一篇文章以地域風格將粽子劃分了十二派:北京派、廣東派、四川派、蘇州派、嘉興派、海南派、山東派、汨羅派、閩南派、臺灣派、西安派、舶來派。
除了粽子的大小,用的米不一樣外,主要表現在餡的不同,常見的便有紅棗、豆沙、咸蛋黃、雞肉、五花肉、臘肉、火腿等。不過,我喜歡的卻不在這些種類里。
3/3
我最喜歡老家咸鴨肉作餡的粽子。這么說來,我也是站在咸粽這一邊了。
或許是因為魚米之鄉,或許是因為自家種的米、自家養的鴨,或許是因為媽媽和外婆親自包的緣故。
將腌制好的咸鴨,斬成塊狀,大小盡量一致并留有骨頭,每一到兩塊和糯米一起包成粽子,最后再煮熟。
若你咬上一小口,除了糯米的香甜和粽葉的清香,你還會感受到一股淡淡地咸肉味。倘若你咬上一大口,那么準能見到藏在里面的咸鴨肉。入口勁道,香味濃郁。
若是遇到有骨頭的,建議你嗦上幾口,其中的味道定能讓你回味無窮,有時來了興趣,我會把骨頭也咬碎,反復嗦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