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下感受
換位思考,真的換位了嗎?
昨天課程之前,永澄老師讓我們預先觀看視頻《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你對待他們會不一樣么……?》,視頻的內容是在講換位思考所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視角。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為何家會傷人》里面說到“很多時候,配偶的情緒再明確不過了,但我們仍執著于自己的坐標系,用這個體系去揣測他的意思。”
這段話當時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書評里我這么寫道“自己一直都說換位思考,但很多時候,自己還只是站在自己的坐標系里去替別人著想,而自己都未曾跨出自己的坐標系進入別人的坐標系,我又能如何替他著想呢?或許,我應該跨出自己的坐標系,走進別人坐標系才能更好的換位思考,但是很矛盾的是,隨意走入別人的坐標系,是否需要獲得對方許可?”
在那個當下,換位思考就是在不冒犯別人的前提下,讓自己走出自己的“坐標系”進入對方的“坐標系”,真正體會,換位思考。
·認知的更新
“以偏概全”,來自語言的暴力
"一件事沒做好,就認為這個人有問題",這個事情貌似應該從小就說起,在現有價值體系里我們都從小被培養的看成績、看能力、看,但是從來都不看態度或品性。
如果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好,他的犯錯可以被說是無心之過,如果一個小孩子學習不好,那他做什么都是錯的。
我們一直都被教育說“你那么聰明,要是用心學下次肯定能考好”,而從沒被教育說“你只要努力了,我能看到你的付出,結果是怎樣都可以”,所以自己變成了凡是只看是不是有資質,是不是夠聰明,但是從沒看的起“嗯,他很努力”“他,很用功”,這件事,漸漸的影響到我后來的一些壞習慣就是“你只要一次沒考好,就是你不夠聰明,能力有問題”“他這件事沒做好,就是哎,他不行啊”
所以小時候只認成績,只認聰明資質的“以偏概全”,等找到了,就會潛移默化的轉換為對“人”以偏概全的判斷機會,對自己,對他人都習慣的所以評價,以偏概全。
覺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