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個新興事物出現的時候,往往由于人們的認知水平不夠,再加上法律制度的空白,投機客和賭徒因此橫行其中。
投機、炒作、泡沫,這些都不是現代金融才有的詞匯,早在18世紀就有金融危機的雛形。關于郁金香泡沫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即便沒讀過金融史,也多少會了解一些。但是同為歐洲早期“三大經濟泡沫”的南海泡沫事件,知道的人就少很多了。在南海泡沫事件里,有意思的是政府是這個事件的幕后推手。
1711年,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南海公司創立了。它表面上是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是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
南海公司在夸大業務前景及進行舞弊的情況下獲外界看好,跟如今很多公司一樣,(有些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都不能真實反映公司經營情況,更不用說那些沒有經過審計的非上市公司)吹的天花亂墜,真正落地的項目少之又少。在如今大熱的區塊鏈ICO中更是如此,光靠一份白皮書就能融資十幾個億,更有甚者,連白皮書都懶得寫,就能拿到一大筆錢。這要是被古人知道,估計會驚嘆現代人的想象力。
南海公司在國會的支持下,推出了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這一個舉措直接讓南海股票價格飛上了天。同時,也帶熱了整個股票市場,全民瘋狂炒股。市場上隨之出現了不少“泡沫公司”,用其看不見的黑手漁利百姓。如今看來,現在操縱市場的莊家也沒比古人先進多少,手法也是如出一轍。如此下去,政府必將背負罵名,于是國會發布了《泡沫法令》,炒股熱潮隨之減退,并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不少人血本無歸。
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政府誠信破產,百姓對股份公司更是喪失信心。如果說郁金香泡沫事件是貪婪的投機客和愚昧的民眾自發形成的偶然事件,那么南海泡沫事件充分說明了一個體制不健全的國家、政府同樣也會干傻事。
復雜的金融世界里,散戶是無法對抗機構投資者的。機構掌握著更多的籌碼、更多的信息、更多優秀的大腦,普通民眾因此難以與他抗衡。按照這樣的邏輯,機構是無法與政府、國家對抗的。若是在專制的國家里,國家甚至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跟一個可以修改游戲規則的人競賽,豈不是找死。
專家推薦、大佬站臺、政府背書的項目可能相對會更加可靠,畢竟在如今“信用”越來越值錢的時代,出賣信用換取高額回報不再是一件劃算的生意。但是,因此就盲目相信政府、專家、大佬背書的項目,或者是反對其反對的項目,終將會同南海泡沫事件里的民眾一樣,被他人所操控。
正確的邏輯,才是做出判斷的基礎。
反對比特幣的人,認為比特幣將會是又一場的“郁金香泡沫”,瘋狂過后,比特幣這種虛擬的東西終將歸零,毫無價值。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試圖抵制比特幣的交易。但是,政府不支持就代表其是錯誤的嗎?比特幣被譽為“數字黃金”,是不是擁有同黃金一樣的價值呢?
在黃金不是貨幣之前,它同郁金香有什么區別呢,同樣只是人們把玩的東西,它的價值非常有限。當一棵名貴品種的郁金香可以交換一棟府邸的時候,離泡沫破裂已經不遠。黃金之所以可以作為貨幣,是因為它稀少、穩定、可分割,可以很好的儲存價值、傳遞價值。黃金價格上漲的邏輯,并不是黃金本身有多值錢,而是整個經濟體良好,趨勢大概率向上,它反映的是整個經濟體的預期。
同樣的,比特幣不是“實體”,只是人類共同的“想象體”,是技術讓其擁有了同黃金一樣的貨幣屬性。(關于比特幣的技術,本文就不累述了,網上有很多相關的文章)只要這個邏輯是正確的,就應該大概率相信比特幣會成為“數字黃金”、“世界貨幣”。為什么是大概率,而不是絕對,這又涉及到投資世界的復雜性了,簡單來說,突發事件是可以完全改變事件的走向的。比如,你是富二代,擁有超出常人的身家,你的家族基因都很強大,擁有強大的頭腦,你的妻子/丈夫同你一樣優秀,你們擁有幸福的家庭,這樣的組合你本該是完勝普通人的。然而,打敗你的不是強大的競爭對手,而是隔壁車道飛來的輪胎。
這很夸張對不對,可現實往往就是這樣,當你篤信的事情最終失敗了,你從而一蹶不振。這本身的邏輯就不正確。正確的方式是,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同樣也要相信運氣。
所以,如果讓我選擇將錢存銀行還是存在比特幣里,我毫無疑問會存在比特幣里,因為在比特幣的世界里,我的資產更能得到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