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再添幾件,飯菜多吃幾口,出門在外沒有媽熬的小米粥,一會兒看看臉,一會兒摸摸手,一會兒又把囑咐的話,裝進兒的兜。
替兒再擦擦鞋,為兒再縫縫扣,兒行千里揪著媽媽的心頭肉,一會兒忙忙前,一會兒忙忙后,一會兒又把想起的事,塞進兒的兜
如今要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憂,千里的路啊,我還一步沒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里,媽媽眼里流。如今要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憂。——《兒行千里》
劉和剛的一首《兒行千里》,我不知聽了幾遍,每次聽每次都落淚,每次聽每次都從心里想到、看到了自己的爹娘,想起了爹娘的種種好。從娘懷上我的那天起,爹娘的愛伴隨我左右。
當年劉和剛唱到一半,動情地為父母下跪并流著淚唱完這首歌時,在場的人都感動的流淚了,那時每個人都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有網友說,我從小沒父母,奶奶把我養大的,長大了我每次出門奶奶都是把我送到路口,走很遠了回頭還能看見她那日漸蒼老的身影,十六歲參軍,第二年她就走了,我在邊防,回不來,對著家的方向我跪了一夜!
我的老師說,這種“想”是心理上的存在,“想”即“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
想你時你在腦海,想你時你在心田。
我們對別人的愛,我們自己知道;別人對我們的愛就在那里,而我們常常不知道不知道。
由此我想到了自我認識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知道不知道。正值暑假,很多家長帶孩子外出旅游,每到一個景點,有的會給孩子作解說,殊不知這樣的講解與實際南轅北轍,這類人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老百姓叫做“傻”。
第二階段:知道不知道。面對同樣的問題,有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選擇沉默或請教別人或查閱資料,也就是常說的有“自知”,也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
第三階段:知道知道。經過了第二個階段,他知道事實的真象,知道了自己知道,這就是有了“覺察”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嬰兒哭,有的媽媽一聽孩子哭,認為孩子餓了,就立刻把奶頭塞進孩子;有的媽媽能從孩子的哭聲中識別出孩子是餓了、拉尿了、孤獨了、生病了還是郁悶了,后來有人根本孩子的哭聲不同發明了嬰兒哭聲識別器,可以想象媽媽與媽媽之間差別有多大。
第四階段:不知道知道,也叫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是自我認識的最高層次。一對農民夫婦與一對大學教授,同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清華、北大等一流大學的高材生,問及他們的教育方法,后者會侃侃而談,前者回答不知道,在他們看來自己沒有高深的學問,不懂得教育,事實上他們的言傳身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習慣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行為。
自我意識的四個階段,由低到高,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通過自我探索意識逐漸擴大,也稱為“意識擴大性自我探索”,《心理治療基礎》第165頁寫到:自我探索使意識擴大,過去覺察不到的內心世界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人們對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
關于意識擴大性自我探索,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insight",……作者把它解釋為自知之明,并把它定義如下:自知之明是有關自我的知識的增長。增長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過程。
我的家離上班的地有二十里,孩子上大學以前,我每天往返兩次,這算來要騎電動車行駛80里路,有時趕上我去其他單位檢查,每天百里不止,可那時候特有勁,嚴寒酷暑,風雨無阻,與老公調侃說,這二十里是“心靈的距離”,是我們的新的“創造”,以后寫篇文章,題目就叫《心靈的距離》,慚愧的是到現在還沒動筆,后來孩子上大學了,我也學會了開車,仍然是二十里,仍然是這條道,盡管開車也覺得路遠了,有時中午這一趟干脆就省了,在班上湊合著吃一頓,只是又多了一個習慣,孩子走在哪兒,我們每天看哪兒的新聞聯播及天氣預報,選擇電視節目也圍繞孩子的專業,成了某頻道的鐵桿粉絲,愛孩子就是心跟隨他們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