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阿比西尼亞為什么滅亡了呢?第一,它不但弱國,而且是小國。第二,它不如中國進步,它是一個古老的奴隸制到農奴制的國家,沒有資本主義,沒有資產階級政黨,更沒有共產黨,沒有中國這樣的軍隊,更沒有如同八路這樣的軍隊。第三,它不能等候國際的援助,它的戰爭是孤立的。第四,這是主要的,抗意戰爭領導方面有錯誤。阿比西尼亞因此滅亡了。然而阿比西尼亞還有相當廣大的游擊戰爭存在,如能堅持下去,是可以在未來的世界變動中據以恢復其祖國的。
(一九)如果亡國論搬出中國近代解放運動的失敗史來證明“抗戰必亡”和“再戰必亡”的話,那我們的答復也是時代不同一句話。中國本身、日本內部、國際環境和過去不相同。日本比過去更強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變。力量依然薄弱,這一點是嚴重的情形。日本暫時還能控制其國內的人民,也還能利用國際間的矛盾作為其侵華的工具,這些都是事實。然而在長期的戰爭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相反的變化。這一點現在還不是事實,但是將來必然要成為事實的。這一點,亡國論者就拋棄不顧了。中國呢?不但現在已有新的人、新的政黨、新的軍隊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這些都必然會向前發展。雖然歷史上的解放運動屢次遭受挫折,使中國不能積蓄更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日戰爭——這是非常可痛惜的歷史的教訓,從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殘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礎上,加上廣大的努力,必然逐漸前進,加強抗戰的力量。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是這種努力的總方向。國際援助一方面,眼前雖然還看不見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國際局面根本已和過去兩樣,大量和直接的援助正在醞釀中。中國近代無數解放運動的失敗都有其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都不能比擬今天的情況。在今天,雖然存在著許多困難條件,規定了抗日戰爭是艱難的戰爭,例如敵人之強,我們之弱,敵人的困難還剛開始,我們的進步還很不夠,如此等等,然而戰爭敵人的有利條件是很多的,只須加上主觀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難而爭取勝利。這些有利條件,歷史上沒有一個時候和今天比擬,這就是抗日戰爭比不會和歷史上的解放運動同歸失敗的理由。
妥協還是抗戰?腐敗還是進步
(二〇)亡國論之沒有根據,俱如上述。但是另有許多人,并非亡國論者,他們是愛國志士,卻對時局懷抱甚深的憂慮。他們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懼怕對日妥協,一是懷疑政治不能進步。這兩個可憂慮的問題在廣大的人們中間議論著,找不到解決的基點。我們現在就來研究這兩個問題。
(二一)前頭說過,妥協的問題是有其社會根源的,這個社會根源存在,妥協問題就不會不發生。但妥協是不會成功的。要證明這一點,仍不外向日本、中國、國際三方面找根據。第一是日本方面。還在抗戰初起時,我們就估計有一種醞釀妥協空氣的時機會要到來,那就是在敵人占領華北和江浙之后,可能出以勸降手段。后來果然來了這一手;但是危機隨即過去,原因之一是敵人采取了普遍的野蠻政策,實行公開的掠奪。中國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國奴,敵人的這一掠奪的即滅亡中國的政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國人的;不但是對下層民眾,而且是對上層成分,——當然對后者稍為客氣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別,并無原則之分。大體上,敵人是將東三省的老辦法移植于內地。在物質上,掠奪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廣大人民啼饑號寒;掠奪生產工具,使中國民族工業歸于毀滅和奴役化。在精神上,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太陽旗下,每個中國人只能當順民,做牛馬,不許有一絲一毫的中國氣。敵人的這一野蠻政策,還要施之于更深的內地。他的胃口很旺,不愿停止戰爭。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內閣宣布的方針,至今堅決執行,也不能不執行,這就激怒了一切階層的中國人。這是根據敵人戰爭的退步性野蠻性而來的,“在劫難逃”,于是形成了絕對的敵對。估計到某種時機,敵人勸降手段又將出現,某些亡國論又將蠕蠕而動,而且難免勾結某些國際成分(英、美、法內部都是這種人,特別是英國的上層分子),狼狽為奸。但是大勢所趨,是降不了的,日本戰爭的堅決性和特殊的野蠻性,規定了這個問題的一方面。
(二二)第二是中國方面。中國堅持抗戰的因素有三個:其一,共產黨,這是領導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國民黨,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會投降。又其一,別的黨派,大多數是反對妥協、擁護抗戰的。這三者是相互團結,誰要妥協就是站在漢奸方面,人人得而誅之。一切不愿當漢奸的人,就不能不團結起來堅持抗戰到底,妥協就實際上難于成功。
(二三)第三是國際方面。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國妥協而利于中國抗戰。這一因素影響到中國的希望。今天全國人民有一種希望,認為國際力量必將逐漸增強地援助中國。這種希望不是空的;特別是蘇聯的存在,鼓舞了中國的抗戰。空前強大的社會主義的蘇聯,它和中國是歷來休戚相關的。蘇聯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成分之唯利是圖根本相反,它是以援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戰爭為其職志的。中國戰爭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蘇聯的援助上。中蘇兩國是地理接近的,這一點加重了日本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戰。中日兩國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國抗戰的困難。然而中蘇的地理接近,卻是中國抗戰的有利條件。
(二四)由此可作結論:妥協的危機是存在的,但是能夠克服。因為敵人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種程度的改變,但其根本改變是不可能的。中國內部有妥協的社會根源,但是反對妥協的占大多數。國際力量也是一部分贊助妥協,但是主要的力量贊助抗戰。這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就能克服妥協危機,堅持抗戰到底。
(二五)現在來答復第二個問題。國內政治的改進,是和抗戰的堅持不能分離的。政治越改進,抗戰越能堅持;抗戰越堅持,政治就越能改進。但是基本上依賴于堅持抗戰。國民黨的各方面的不良現象是嚴重地存在著,這些不合理因素的歷史積累,使得廣大愛國志士發生很大的憂慮和煩悶。但是抗戰的經驗已經證明,十個月的中國人民的進步抵得上過去多少年的進步,并無使人悲觀的根據。歷史積累下來的腐敗現象,雖然很嚴重地阻礙著人民抗戰力量增長的速度,減少了戰爭的勝利,招致了戰爭的損失,但是中國、日本和世界的大局,不容許中國人民不進步。由于阻礙進步的因素即腐敗現象之存在,這種進步是緩慢的。進步和進步的緩慢是目前時局的兩個特點,后一個特點和戰爭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稱,這就是使得愛國志士們大為發愁的地方。然而我們是在革命戰爭中,革命戰爭是一種抗毒素,它不但將排除敵人的毒焰,也將清洗自己的污濁。凡屬正義的革命的戰爭,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情,或為改造事物開辟道路。中日戰爭將改造中日兩國;只要中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就一定能把舊日本化為新日本,把舊中國化為新中國,中日兩國的人和物都將在這次戰爭中和戰爭后獲得改造。我們把抗日和建國聯系起來看,是正當的。說日本也能獲得改造,是說日本統治者的侵略戰爭將走到失敗,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勝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時。這和中國的抗戰密切地聯系著,這一前途是應該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