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由真人真事編寫
陳安今年四十五歲左右,自小生活在一個秦巴山區里面的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村中,小的時候經常衣不果腹。在他們那個年代出生的人自小都很貧困,能夠有吃的就很不錯了。也許是貧窮的磨練,硬生生把一個青年鍛煉成剛毅的成年。陳安只上到四年級就退學了,在家一直幫家里做農活,因為在那個年代實在沒什么可做。
陳安十六七歲的時候離開了一直成長的家來到另一個鄉鎮的小村落,在菌種廠做了一名燒柴工,這可是他長這么大第一次去了遠門。
由于自己的勤勞與能干,陳安很快得到了廠長的器重,廠長把很多有關木耳生長與加工的秘密都交給了他。在那個還未改革開放的歲月里,菌種和木耳的技術只掌握在生產隊和國企的手里,不像現在一樣人人都可以學。
由于陳安的好學得到了領導的極大信任,由一名普通燒柴工慢慢升為技術員,廠子經營的也越來越紅火。不知道陳安是待久了還是有啥想法,有一次趁廠長和其他工人都不在的時候偷偷藏了很多菌苗在回家的時候偷偷帶回家,這可是一件不小的事。后來被查出來陳安被警察逮捕判了一兩年的刑,勞改過后回到了家里。剛好那個時候已經過了改革開放的年代,國家也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
陳安靠著曾經在菌種廠工作時掌握的技術,再把當初偷來的菌苗作為種子,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實驗成功了,菌苗經過加工順利成長出木耳。木耳生產出來了但是銷售卻成了大問題,陳安每天背著剛剛采摘并曬干的木耳走路到五十多里外的城區,那個時候的城區其實稱不上城區,都是七零八落的土坯房。
在當時木耳并不是家家都能吃得起的,陳安跑了幾天也沒賣出多少,這可急壞了他。后來經過別人介紹,他和一個加工廠聯系上了后才找到銷路。
做了有兩年多吧,陳安在附近幾個村子里第一個蓋起了樓房,這在當時對于這些落后的村落來說可是一條爆炸性新聞,陳安也成了別人眼里的暴發戶。很多人也慕名來學木耳的生產,搞了幾年后,陳安發現花菇很值錢,于是又和村里面的領導商量,組織附近兩個村的一部分村民搞死了花菇。記得那個時候到處都是種植花菇搭建的白塑料棚,陳安在鄉里都成了名人,每次出入都有很多鄉領導和村領導陪伴。幾十戶農戶家家都搞起了生產。陳安還在其他鄉鎮租了不少田地用來種植花菇,記得那個時候我家也是種植大戶,后來因為我父親跟陳安發生了一些矛盾就退出來了。我父親后來就給附近種植花菇的農戶提供木柴和材料。
經過緊張艱苦的大半年,由于技術有問題,當時所有農戶均種植失敗,花菇沒種成,最后種成了香菇,所有家庭虧損慘重。那年種植戶都賠了不少錢。陳安也因這件事外面欠了近上百萬的外債。由以前的人人追捧一落千丈變成人人唾罵的大騙子害人精。所謂人言可畏,陳安經過這次事后變得更加謹慎和小心。本來他帶領大家種植花菇共同富裕,結果大家生活不僅沒有變好,而且都虧欠了不少錢。
從這以后,陳安再也不給別人介紹種植花菇木耳之類的了,也跟村民來往變少了。經過一年多的沉寂,陳安再次干起了老本行種植木耳。經過技術改良,陳安的木耳再也不需要以前那么多人力和土地了,而且產量卻增加了,過了兩三年左右吧,終于還清了外債,買了幾個輛小車。一直到現在依然是我們附近幾個村里面有錢有名的大戶。
看到陳安的成功,我內心是很感慨的,曾經一個勞改犯一步步走向成功確實不容易。也許是選擇正確,但是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很不簡單很不容易,選好每一步確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