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這樣的寫作,不需要構思,不需要修辭,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筆隨心走,無拘無絆,不為別人而寫,只為了一吐為快。
曾試過大晚上一個人出門閑逛,手機,錢包,鑰匙,直接用手拿著這三樣東西走人。燈還是不少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沒有買客,也不見老板。似乎空無一人,其實若是你走進店鋪,喊一句:老板。一秒鐘不到立刻不知從從哪里有人影閃出。這就是中國,一個處處都為了錢而奮斗的國度。
錢,似乎是一個都不愿過多談論的話題。窮人談錢,一股子酸溜溜的味道。富人談,滿身的銅臭氣。我是窮人,也是掉牙的節奏。羨慕嫉妒恨,真的很難很難擺脫。
同樣是人,遠在天邊的不說,只說眼前人。壓得小伙子完全喘不過氣來。搞得現在根本不敢看朋友圈,看一次,心揪著痛一次。有時候我就在想,人和人的差距為什么這么大呢?為什么別人可以有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卻要蠅營狗茍才可以度日。別人得獎了,發文了,出書了,休閑了,我卻昏昏沉沉,如履薄冰。據說看一個人的十個朋友取平均值便可推斷這個人的大概。我就想問,為什么我身邊的人都如此厲害,而我還微如草芥。
如果只是發發牢騷,那就沒有成文的必要了。
深夜一人靜坐,細細想來,有所悟,故披衣坐桌前,敲下這段文字。
一:家庭背景。一個孩子的童年對于一個人的性格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小孩永遠沒有對話的平臺。門當戶對是最明智的擇友觀念。很顯然,我屬于窮人的孩子,印象中,一直是在計劃中生活。小時候跟著奶奶討生活,奶奶壓力巨大,三個兒子娶媳婦,老人家從牙縫里省著生活。可想而知,那時的日子。稍大入學,父母買了屬于自己房子,小小的家,卻已經掏空了這些年攢的所有。一切的設備都需要一點點的更換,于是,攢一點錢,換一件家電,省一點資金,購一個物件。日子磕磕絆絆,從未有過揭不開鍋的日子,也從未有過大手大腳的時光。到了高中,所有的錢都投向了我,各種補課,各種班,各種租房,各種錢。井井有條,點點滴滴的日子走著。再大些,步入大學,又買了新的房子,又掏空了家中的所有。生活一直沿著這樣的軌跡進行,沒有大風大浪,平平淡淡,有滋有味。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著,養成的性格毋庸置疑,簡單概括三個字:小市民。四處鉆營,是錢如命,唯利是圖,一心利己。
二:遺傳因素。不得不承認遺傳,當然,不可否定是,遺傳似乎可以與家庭氛圍混為一談。我舍不得,舍不得花錢,舍不得對自己好。攢錢,攢錢,攢錢,省錢,省錢,省錢。自己什么都舍不得,但對愛的人什么都舍得。一塊面包,我可以一口都不吃,全部都給你。我愿意為愛的人做一切事情,我能做到的,我做不到的,我都愿意去做,我都一定會做。只要我愛的她幸福了,我在苦都是甜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那個她。就是我奮斗的全部,就是我生命的全部,這點和爺爺的思維一模一樣,和爸爸的思維一模一樣。我們都一直秉持著這樣的家族理念,我為了這個家而存在。只要有我在,就不讓這個家的人受傷害。我的第二的概括來了:老農民。安土重遷,只顧自家,老婆孩子熱炕頭,缺乏狠勁與猛力。
三:個人天賦。我是一個極苯極笨的人,別人一學就會的東西,我需要好多天才能慢慢消化,我是一個記憶頂差的人,背的慢,忘的快,磨磨蹭蹭過一遍,出門書已忘。市民氣,鄉土氣極重,缺乏靈感,生活混沌,思想一直牢牢被束縛在生活氣息極濃的土地,被捆綁在現實這個娃娃上面。極不利于文學創作。一個文科生,一個中文系的畢業生,一個被要求站起來能說,坐下去能寫的社會成員。我一直如履薄冰的行進著為了迎合而迎合的寫作。
夜太深了,睡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