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來加了一個讀書組織,組織搞的還有模有樣的,分班選班長建微信群,書還沒看上,看書前的準備倒是做了有好多天,于是在和朋友的私人聊天中,友人引發(fā)感慨:不就是一起看個書嘛,要不要搞那么多事,搞得什么重大的活動一樣。我笑回,大概是一種儀式感吧,啊,老子終于要開始認真讀書放大招了。
? ? 其實我覺得中國歷來是一個十分注重儀式感的國家,古代有那么多的祭祀儀典,現代又有什么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一大堆,無一不是對一件事物的開始或結束做一種總結,是的,總結,中國人也是一個十分熱愛總結的人群。因為在一個儀式上我們總得說點或者做點什么來體現這個儀式的獨一無二。也因此,我們十分注重對孩子文字功底的培養(yǎng),高考語文作文要800字,連英文作文都要120字呢。中國的成語也慣有談吐不凡,出口成章等來形容人的智慧。從誨人不倦的角度,儀式的作用還是杠杠的。
? ? 但為什么我們都那么喜歡儀式感呢?我想,可能是我們大多生活的太隨意了,很多時候做事都是三心二意沒有一個主心骨導致事情做的往往不是那么盡如人意,或許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們的負罪感(內心OS:恩,我是因為沒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才失敗的,如果我認真做一定能完成的很出色),但長久以往,我們的執(zhí)行力以及積極性都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因此,在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或者時刻,我們希望有一個儀式一樣的過程來鼓舞我們的信念。從這一角度來看,儀式的確是個不錯的事兒。但如果從個人的性格特征來看,一個沒有持久恒心的人就算給予再多的儀式,獲得了滿滿的儀式感,他最終收獲的也只是一個或者多個的儀式。因此我覺得,我們更為重要的是鍛煉我們的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決心。這樣就算沒有什么儀式,我們也能將事情做得十分好。那時候再來一個儀式,并從中獲得滿足感,就是錦上添花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