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push 拉動力,講的是我們如何從push(推動、被動模式)轉變為pull(拉動、主動 )模式過程,以及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從push to pull轉變的原因,如何轉變的過程以及建議。
作者從一個愛沖浪的小孩到成為一個競標賽冠軍的故事講起,一個來自毛伊島的小小沖浪者,如何從開始時的參與沖浪只是為了娛樂,到后來贏得少年名詞,到參加職業賽的角逐并獲得冠軍這一路的故事。
作者從這個故事中引出了“拉動”的力量一詞,
如果我們要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中獲得成功,作者指出,我們將面臨兩個挑戰:
1.弄清楚我們周圍的變化
2.在一個日益陌生的世界中取得進步
而在解釋何為“拉動”時,我們必須必須明白何為“推動”,它如何起作用,從何處來,為何迅速衰退。
作者為此提出了“big shift”大轉型:
在新技術設施和公共政策變革的驅動下,我們生活、學習、社交、娛樂、工作的方式正在經歷根本性的重新排序,大轉型將為個體和社會所作出的各種各樣的努力重新定義成功的意義。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很多人已經在潛意識里意識在這一點:
例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不再按以前寫信的方式與朋友來聯系,信息通訊的發達程度是我們上一輩人完全意向不到的;
例如現在為細化精準招聘而生的“程序員”“拉勾網”等招聘網;
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大部分的我們,無論在思想還是行為上,都還沒有歸納匯總,真正認識到大轉型的全部內涵。
我們需要一個系統的框架來展示這些變化如何組合在一起,我們需要弄明白周圍的世界正在如何變化,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必須做什么才能適應變化,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大轉型中成為它的一部分,同時在各方面收益。
在大轉型中,作者提出了其將會以三波浪潮的形式出現:
1.基礎設施轉型
2.知識流
3.制度創新
基礎設施的轉型:從以前的英特爾處理器到現在iphone 的出現,我想很多人都很容易理解
我想說的是關于知識流:
書中有句話看后很是贊同:“知識儲備無論在一開始多么有價值,都在以比過去快得多的速度迅速貶值?!睆氖忻嫔显絹碓蕉嗟漠a品更新周期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查爾斯法恩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到過一個術語:“時鐘速度”
隨著時鐘速度的增加,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不斷更新成功的源泉,即是知識儲備。
這也就意味我們需要不斷獲得更多的知識流,這樣做又隨之要求找到恰當的人,特別是處在邊緣的人,與他們互動,并最終建立互惠關系,處在邊緣的人更可能向我們介紹新的觀點,幫助我們更快地開發新的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