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定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健身是其中之一。、
健身不僅僅能帶來好的身體,更能帶來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后者比前者對人生路徑的影響更為重要。
第一:培養長遠規劃的觀念和刻意練習的習慣
當你堅持去做任何一件你當下身體或者精神上無法“即時享樂”的事情的時候,而你又明白它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的時候。
其實你就是在實踐自己的“長遠規劃感”。
無論在任何領域,長遠規劃都是成功的必要前提,長遠規劃的衍生品就是“刻意練習”,個人為了一個目標而刻意(重復)學習和實踐的過程,這是高手超脫于凡人的神兵利器。
任何刻意練習的行為,無論結果如何,其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優秀且少見的品質。
而科學方法+刻意練習幾乎戰無不勝。
舉例:如果你想制霸KTV,淘寶1塊錢買一套唱歌秘籍,每天晚上刻意練習1個小時。不出半年秒殺你所有朋友同學。
科學方法幾乎隨手可得,而刻意練卻確需要人本質觀念上的頓悟和蛻變,需要成功的實踐過程來加強這種信念。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能有長遠規劃又能做到刻意練習的人,萬里挑一。
而規律健身是非常好的培養這種品質的途徑,所以我把這條放在了好處的第一步。
第二:自律帶來自信和自尊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定了一個目標,當時下定決定一定要做
但生活的慣性(我習慣叫地心引力)又會迫使你很難實現一個長遠的計劃,違反自己計劃一次,就有第二次。
大部分不明白,沒有實現自己定下的計劃這件事很小,失信于自己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遠比你從沒有定下過目標要糟糕的多。
因為一旦你失信于自己,在你心里已經突破了自己自小被灌輸的觀念體系的底線,第二次,第三次。失信于自己變的不再那么困難,甚至都不會有一點自責。在你自己心里心理其實你已經變成了一個無賴,一個一無所成的人
最后,幾乎必然的,你講成為一個大家眼中的loser
所以規律健身帶來的第二個變化,就是自尊、自信的找回。
當你定了運動40分鐘的目標后,即時你體力不支40分鐘有20分鐘是走完的,你也可以信心大增。
如果你跑了30分鐘就因為太累放棄了,即時消耗熱量相同。但從心態上說,你失敗了。
制小定目標,完成小目標,建立小信心,時間會給你答案。
借用股市一句話:信心比金子還珍貴
第三:現實收益,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
健身是唯一不多的,感性美與理性美交融的地方。
感性審美源于人類進化歷史習慣性認知,線條更好的男性、女性在原始社會更容易捕獵,更容易生育。
如今,好的身材最直觀的效果是可以獲得同性或者異性的第一眼好感
理性認知源于對于生命規律的科學認知,強健的體魄提高生活質量,提高自信,實力是信心的根本
最直觀的就是跑的更快,跳的更高,不累不喘,蹲個坑都腿也不麻了,再見喜歡的女孩也敢上去搭話了。
QA
健身很痛苦?
首先,不應該用痛苦或者幸福這種單一維度的詞匯去描述一個復雜的事情。
就像巧克力吃起來又苦又甜,因為感受甜的味蕾在舌尖,感受苦的味蕾是舌根
健身的時候,感受苦的是身體,感受甜的是大腦。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兩種感受,這并不矛盾。
健身不是即時享樂的運動,所以直觀的看是痛苦的。
奇怪的是,前幾次健身會很痛苦,但長期健身的人有一天不去就渾身難受,健完身之后感覺特別充實,很酸、爽。
人的大腦是有這樣一種機制的,即當大腦明白你在做一件長遠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內部會分泌另外一種激素讓你感覺到一種充實的幸福,當然習慣的慣性也會幫助你克服這樣痛苦。
所以,千萬不要畏懼,也沒有必要畏懼。 只要你規律的做了,后面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
健身是反人性?
健身是痛苦的,乍看起來確實反人性。
但這牽扯到兩個問題:
第一反人性不是貶義詞。
我們知道沒人性是絕對貶義詞,我們的大腦潛意識容易把“反人性”和“沒人性”混為一談,一方面是漢語言近義詞的相似性在潛意識層面給我們的暗示;另外一方面也是人為了制造合理性而刻意給自己找的借口,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做“承諾一致原理,即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開脫
第二 其實反人性反的不是21世紀的人性,而是在部落生活的原始人的人性。
公元前5000多面,人類才進入農耕文明,而至今任有很多地方食不果腹。
而人類在原始部落捕獵采摘有萬年的歷史,那時候每天都要奔跑捕獵,偶爾今天打了一只熊,趕快都吃了,盡量吃飽,可能下一周就打不到獵沒東西吃了。所以萬年的進化讓我們身體默認了高強度的運動,同時也學會了自動存儲脂肪,這是進化最神奇的地方。
21世界,普通人生活中,好吃的太多了,人還是習慣于之前的盡量多吃的原則,能量存儲太多,過猶不及。
所以肥胖問題本質上 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同落后的人體(大腦)進化速度之間的矛盾。
既然現在好吃的那多,我們的身體又那沒有進化出那種吃了不胖的機制,那么只有改變我們的大腦。
即 保持運動,抵抗原始的飲食習慣。
其實當你健身的時候,是非常容易保持好的飲食習慣的。
因為當你發現每天辛辛苦苦跑了30分鐘才300千卡,而一包薯片就1300焦耳的時候,你肯定能學會取舍。(1大卡=4.18千焦)
所以健身不僅僅不是反人性的行為,而是非常適應于現代人類的生活方式。
吃不胖,或者一直瘦的人需要健身么?
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告訴我們,吃了就會胖。
但也有人吃不胖,可能是病理性的,就是那種吃了不吸收;要么就是根本吃的不多。
對于前者,不用嫉妒或者羨慕,第一是這種人是很少的,第二是我覺得年輕的時候比較瘦看起來占了便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后者是那種有瘦子的心態,就是吃夠了就行,不要求把好吃的都吃遍。
但瘦和健身帶來的健康還是有區別的,這點區別在年輕的時候看起來差別并不大。
但你要明白,計算公式的不同,即使一時計算出了相同的結果(體重,體脂等),但實質也是天差地別的,稍微更改一點參數(時間。工作、生活環境等變動),就能輕易的看出其本質的差異。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沒有刻意練習的過程,任何瘦子上了年紀之后,在工作生活壓力一下、飲食、睡眠、運動這些關鍵參數必然會更改,所以然身材會走形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最最重要的是刻意練習的思維,上面兩者都沒有。這就從根本決定了其收益的不可持續性。
打個比方:一種人是拿了手好牌隨意出牌,一種人練習出的高超牌技,所以無論什么牌都能打出好局。
說到底一種是被命運推著走的人,一種是掌控命運的人。
我一直挺懶的,嘗試過幾次減肥都沒失敗了,那么如何開始健身?
兩點
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不要上來定一個很難的計劃,一定要循序漸進
做一個決定是很簡單的,長期做一件事是很難的。
和升級打怪一樣,我們需要一個由簡單到困難的過程
所以要制造一切有利于自己健身的條件,制造條件只是決定的過程,很簡單。
打個比方:
你要找一個干一年的工作,兩個工作其他條件都一致,一個工資4K,一個工資5K。前者在回家路上有一個健身房,后者和健身房位置背道而馳。
理性的你明白,如果你去了后者下班再去健身房就麻煩很多(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回家之后是否還想出來)
那么問題就簡單了:
一個健康的身體>12K?
即時反饋
買個體重的秤,可以測體脂、水分、脂肪的那種,小米的就可以
每天早上稱一次,晚上秤一次,不管去不去跑步都要秤
當你去健身房一周后,可以看到自己體重,體脂有一個明顯的變化,當你晚上吃一頓大餐之后也可以看到即使的反饋——吃了馬上就重了
即使反饋是最有效的自我督促的手段,對于整個心態的養成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