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中國人重要的日子了,傳統節日除了假期,少不了的當然是送禮,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早年間,三年一次的鄉鎮選拔考試,被安排在農歷的八月,每到中秋,大家就會送小禮物給考生,希望他金榜題名、月中折桂。
后來慢慢演變成傳統沿襲下來,相比于如今手機上冷冰冰的紅包,古人可是給我們做足了榜樣。
性格直爽、直言不諱的蘇東坡,晚年被貶到被稱為“南荒”的海南島,長期與海南的沉香樹為伴,在他弟弟蘇轍生日的時候,你猜東坡送了啥?,說東坡肉的站出來,我保證不打你!
文人要有文人的樣子嘛,他寫了一首《沉香山子賦》給弟弟,除此之外,還寄送了一座沉香山子。
沉香山子由沉香雕塑成山形,可供觀賞,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和有錢人喜愛的器物,蘇軾在他的文章中描述海南沉香的香氣,養幽芳于帨帉,不似一般沉香氣烈,將對弟弟的祝福寄托于沉香之中,不得不說,文人會玩!
那邊送完了胞弟這邊公然秀恩愛的也來了,元代詩人姚燧填過一曲詞牌《虞美人·玉梳贈內子》,其藝術性雖不如柳永、秦少游的婉轉細膩,但借送妻子玉梳,表達的情感倒是真摯、淳樸,姚燧寫明了玉梳的功效,語言平實無華,主題升華為想和妻子白頭偕老的美好愿望,梳子在古代有著白首不分離的寓意。
女子出嫁前,家人也有為其梳頭的習俗,男女間因此流行送梳子私訂終身,想脫單的朋友們學起來,記得送完補一句,“套路是學的,撩你是真的”。
明朝以前,扇子主要在男性之間互贈,私塾學成之后,同窗分別,贈折扇作紀念,但進入明清之后,對象也不拘泥于男性了,文人們開始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抒發情感,值得一提的是風流才子唐伯虎。
如果有女孩送手絹,他會給人家回扇子,雞賊了木有?唐伯虎的題字可以換好多票票啊!手絹我是留著擦汗還是當眼罩啊?
明代詩人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一見傾心,就留了把扇子做為定情信物,扇子上寫的無非是“舍不得你,等我”之類的話,不久侯方域便納李香君為妾,撩妹技能拿好,不謝!
說完了朋友、男女之間的禮物,如果是官場里送禮又有哪些選擇呢?
古代大臣最想要討好的當然是皇帝了,皇帝即位,王后生日什么的是大臣們表忠心,獻殷勤的絕佳機會,王公大臣都會選擇向帝后敬獻如意。
如意在宮中是一種高貴的禮品,說起它的歷史也很接地氣,早期民間是拿它撓癢癢,稱之為“搔杖”。
明清時期在達官貴人之間流行起來,此時的如意沒有實用功能,只是一種象征吉祥的陳設品。
另一個常見的禮物要數書畫了,明朝書《翦桐載筆》中有這么一個故事,浙江官僚張佳胤,很喜歡《清明上河圖》,想一睹畫作真容,但畫作原件在宮中,同事聽說了,便把家里的拿來送給張佳胤,這幅就是傳說中的復本。
張佳胤當然喜不自勝了,至于他同事的仕途?應該也不至于很坎坷咯。
大官里收禮最多的要數和珅了,和珅最喜歡的禮物是珍珠,作為皇上身邊的紅人,下面的小官小吏都想巴結他,知道他喜歡珍珠,就各地搜羅來,據說他每天早上都吃珍珠。
吃完神清氣爽,工作起來跟打了雞血似的,至于珍珠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我們不得而知,能從史料獲悉的是淡水珍珠在古代是皇室專享的藥用材料。
果然,在這場財富與權力的較量中,我一開始就輸在了早餐上。
禮物除了適合朋友、同事感情的增進,還可以用來鞏固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我們最熟知的國家行為,是明朝初年的鄭和下西洋,那年他跟隨著海船去到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給周邊的國家送去了絲綢和陶瓷,帶回來了香料,染料,寶石,象皮……
中國瓷器因其精美與實用深受外國人喜歡,被稱為中國的“白色金子”,這次國家之間的友好訪問,很大程度地鞏固了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
看完了古代人送禮的高逼格,瞬間覺得自己送禮物特別簡陋,我咬咬牙,勒緊褲腰帶,從早飯里省出了一杯牛奶的錢,定個小目標,明年報個書法班,以后什么節日都送書法,末尾附上:留著,以后我可能名垂青史!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