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孩子三歲了,自主表達能力逐漸加強,喜歡強調:我應該叫她寶貝。
寶貝,昨天入夜的睡眠到今天早上的頻繁醒來,你基本上是淺眠狀態,怎么了親愛的寶貝?
你輕聲的回答:想媽媽了。可是媽媽一直在身邊啊。讓我細細想想:昨天晚上奶奶說讓我提前準備好你的預防針本,今天去體檢,還有打預防針。小小的你雖沒有明確表示不愿意,卻把心思放在了心底,心里的恐懼讓你無法熟睡,像只驚恐的小鹿,試探性的觸摸,想抓住身邊賴以的安全感。
寶貝,很抱歉。媽媽不該沒有在你表達不想打預防針的時候,卻選擇勸導:沒事的,你是最勇敢的。殊不知自己這么大的人還害怕針尖刺進身體的不舒適感,何況孩子呢?
無法探究孩子夢境,想必是一夜掙扎。要不寶貝凌晨兩點左右獨坐床頭輕拍我的臉,似乎要在黑夜里確性我的真實存在。早晨五點隨著我起床后,看似熟睡的她跟隨下床,揉搓著不適應燈光的眼睛,小小的身體微微顫抖。寶貝,媽媽一直在。請放心。
再次哄孩子入睡的時候,寶貝睜著眼睛,節奏的呼吸卻有著小小的堵塞。許是抵擋不住瞌睡蟲的來襲,寶貝慢慢入睡了。連續的翻身還是有些許的不舒服,微皺眉頭,小臉籠罩一層淡淡憂傷。看表,已是早晨6點鐘。寶貝近乎一夜無眠。
對不起寶貝,你內心的不安全感全是因為媽媽造成的,沒有和你達成共識便以家長的身份告知,對于事情的承受者來說,沒有尊重你,自然就未顧及到你的感受,造成你這種情況,媽媽說抱歉,請原諒媽媽的失職。
你有自主表達的權利,媽媽應把你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征求你的意見,確保達成共識。學會尊重小小的你,是媽媽的必修課,我需要跟上小小的你,寶貝,還請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