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華與華企業戰略三位一體模型
面對企業戰略這頭大象,我們也順著前人的思路摸索,在商學院學習了各個學派的思想,在實踐中切實篤行,知行合一去印證,不斷去擦亮“企業的本體,和經營的全體”。
我們試圖跳出企業來看企業,根據我們前面對企業的定義:
企業組織,是一種社會分工機制,為社會承擔責任分工,為社會解決問題,企業因為社會的需要而存在。社會不需要,企業就不能存在,要基業長青,就要保持一直被社會需要。
我們提出了一個華與華企業戰略三位一體模型——企業社會責任、經營使命、企業戰略三位一體。
我們建立了這樣一個戰略制定邏輯:
第一步:明確企業要為社會解決什么問題。將承擔解決這一問題的社會分工,作為企業社會責任。
第二步:責任就是使命,在該領域為社會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迎接挑戰,開創未來,就是企業的經營使命。
第三步:使命決定戰略,戰略就是一套業務組合和產品結構,通過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以及在這些產品和服務上的持續創新,我們能為社會解決該問題,承擔該責任,不負使命,與時俱進。
所以,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就是該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里,我借用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概念——社會是圣父,企業是圣子,經營使命是圣靈——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
2、 ?重新定義企業戰略
由此,我們重新定義了企業戰略:
企業戰略不是企業的戰略,而是企業為解決某一社會問題,而為社會制定的戰略。
我還列了一個“華與華企業戰略等式”:
社會問題 = 商業機會 = 企業社會責任 = 經營使命 = 企業戰略 = 業務組合和產品結構 = 社會問題解決方案
這是一個真正“無我”的定義,我將它稱之為經營的王道,就是利國、利民、利他、利人類。
商業動機不是被掩飾,而是被放大而與人類的宏大敘事相結合。這也是符號學的觀點——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爾特的話。
下面,我們以360為案例,來推演一遍上述從社會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到經營使命,再到企業戰略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