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幸聽到王緒溢博士的講座,在王博士介紹的教學法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同儕教學法。而在他的書籍《數字時代的學與教》之給教師的建議40講中,第15講同樣詳細的介紹的同儕教學法,這讓我欣喜若狂。
? ? ? 在傳統的課堂中,大多數仍然是以教師講述、學生聽、理解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但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有它的弊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只運用到了單一感官,課堂相對枯燥,孩子容易走神,對于自制力比較薄弱、專注力薄弱的孩子,長期以往課堂效率便并不高。同時,這是老師直接給出孩子答案以及理論,并未讓孩子自身去理解與運用,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弊端。同儕教學法便在一定程度上面解決了這些弊端。同儕教學法由教師提出概念,讓學生思考問題,學生投票給出答案。如果答對率大于70%,多數孩子答對的話,老師便進行簡單的講解,進入下一概念。如果答對率低于30%,意味著多數學生答錯,我們便可以使用同儕教學法。同儕教學法指的是將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同學們在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讓孩子小組討論之后,教師再提出相同概念的問題,讓孩子再一次重新的回答。第二次投票作答相對第一次作答,它的正確率大概率會有所提提升。在同儕教學法當中,關鍵的步驟便是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可以互相解決對方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解決問題,便能夠形成在腦袋里面形成概念,而不需要老師去給他講解概念,而是自己生成的概念。
? ? ? 這一教學法,目前我也在課堂上嘗試使用著。從課堂趣味性、學生參與度上看有了顯著的提升,今后我也會繼續嘗試,并且做好記錄與反思,細心思考與觀察,做到能及時根據課堂生成做出教學調整,靈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