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這么些個年頭,苦頭沒少吃,唯一感慨的,是當初毅然選擇來北京,摩拳擦掌誓要闖出一片天的心氣兒還在,分毫未減。在P大進澡堂,在B家租房子,對我來說都是新鮮事兒,也絲毫沒有吸引力,但我不得不去做,于是也從剛開始的“被動刺激-反應”到后來的“主動選擇-應用”,是“那股勁兒”讓我清楚,生活在變,環境在變,只有內心靈魂的追求沒有變。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第一篇:初來乍到,寫好劇本
猶記得臨近研究生畢業的那一年,正糾結是否繼續讀博。因為沒有主動投遞校招,也錯過了幾乎所有知名公司的校招季。我的導師是業內知名的心理學教授,offer了我一個P大B大的雙學位博士機會,聽起來確實sounds great..但那時的我在模擬錄取面試前的self-description時猶豫了,或者說,迷茫了。如果說本科研究的是一個大圓,研究生研究的是大圓中的一個個小圓,那么博士就是一個個小圓里再分支出來的小圈,有可能正在被研究,已經有研究,也有可能就是個黑洞,等待你去探究。我想研究什么方向?我還沒想好;我能否終身追隨這個方向,我更沒想好。
這么多的“沒想好”促使下,在北京那個下雪的2月,我主動放棄了讀博的念頭。非常趕趟的,就在春節前我曾經的老東家將我的情況在招聘群發布后,我幸運地得到了幾家知名公司的面試機會。最后,在與面試官“情投意合”的情況下,我選擇加入B家公司,走上了HR從業道路。
盡管我的第一任老板現已離開公司(以H姐為代稱),但她稱得上是我職業生涯里真正意義的啟蒙導師,至今我的諸多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都受她真傳。人力資源是一個講求“閱歷”、“資歷”的行當,一般留給應屆畢業生的崗位大多是員工檔案處、入離職辦理等政策崗位,要不就是優異實習業績而轉正留下。當時我們團隊老中青三代聚齊,跟我當年一起校招進來的另有二人,其中一位是在B家實習1年多,雖是本科但表現絲毫不亞于研究生,優秀得在實習生期間可當正式員工看待;另一位是校招錄取進來,才華與顏值兼備,同樣非常出彩。而我,自然也有自己的優勢,P大學歷,接近4年的知名外企實習經歷..但我一直想,如何讓自己在一個良性的peer pressure中,脫穎而出。
于是,我開始研究起B家有關人才培養的理念政策,最終選中以“小馬拉大車”為杠桿,謀劃我的職業起點。很多應屆畢業生進入職場的頭一年首要工作是學會職場生存法則,先保證給你的飯碗你能端著,不掉,這一年就能平安度過??善ヂ摼W就是一個年輕人的夢想天堂,20歲的PM,30歲的VP,都不是傳說。我用兩個月的時間把屬于我的固定工作輕車熟路之后,我開始琢磨人才魔方的另一面——我還有什么技能和興趣能嘗試一些其他?H姐知道我的想法后非常支持,順著她啟發的思路,我找到了培訓作為切入點,最終那年我們一起謀劃并完成了一個覆蓋全體系幾千人的培訓&認證項目。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團隊里前輩們更愿意主動拋出好的合作機會,從此可謂搭上了快班車,年底和老人們有幸一同站在頒獎臺上。那一年,我很幸運,我有一個開明的老板,開放的團隊,更關鍵的,我相信自己有一個開闊的視野。
青春無限好,機會不會少。
第二篇:變革浪潮,選好舞臺
在我迎來職業“第一春”的同時,H姐也人逢喜事,回去休了半年產假。期間從其他團隊調來兩位leader接管我們團隊。很特別地,全團隊只有我由兩位leader同時接管,好的是,我有充足的機會接受兩位leader的指導和教誨,但難的是,二人的指令經常箭不往一處,這感覺,就像帶了兩塊手表,時常會有些為難。雖然曾經也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在一次次共同經歷后,也算是結下了革命友誼,在半年后,團隊基本“保持原樣”地交回H姐手中。半年多的浮浮沉沉,現在想來是一種很好的經歷,也要感謝和祝福二位leader。
H姐回來的時間,正值組織業務調整動蕩最大的時候。業務調整,政策不明朗,一切都在朝我們能想象的“最壞”方向發展。我想那個時候H姐的壓力應該很大吧,孩子尚小,回來接手業務調整,團隊不穩定的因素太多。但我在H姐身上,看到了一種寶貴精神,叫擔當。業務調整我們決定不了,團隊狀態我們可以自己操控。在H姐從容指揮下,整個團隊上下擰成一股繩,打響了幾炮,直到年底竟然也沒有一個人選擇離開團隊。
盡人事,不還得聽天命。當年頻繁的業務調整,已經反映了管理者對于過去模式的不滿,改天換地是必然趨勢。最終組織做出了決定,我們團隊劃歸到另外一個團隊中,而H姐會選擇離職,意味著我將迎來我的第四任老板。在互聯網經歷業務調整是再普通不過的事兒了,沒換個幾任老板都不好意思說你自個兒適應力強。但H姐畢竟是把我引上工作軌道的第一位老師,對于她,我有著出于工作和私人關系的雙重不舍。其實,人總不愿意面對現實,盡管宣布組織決定的這一天我們早就在腦海中預演過,但真正到了這一刻,誰也難以心平氣和地接受。喊著“我來過,我戰斗過,我不在乎結局!”響亮,然而,真正拍胸脯說不在乎結局的人,又是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真感情?
一開始是情感上不能接受的我,沖動地想,就離職吧,與其在這適應新團隊新老板,更關鍵是,過去幾年我們的工作沒有得到足夠respect,無論在promote機會、award機會還是salary方面都明顯少于其他,從頭開始的心理成本太高了。然而在與H姐深入交談之后,我理解了她離開的原因,這次組織調整只是導火索,更關鍵的,她青春里寶貴的5年都奉獻給了這里,接下來應該給自己機會重新選擇。而對于我,H姐沒有建議,只是說,我應該follow my heart,chase my dream。我與同齡人很大的區別在于我敢想,只要敢想,就有可能。她的話點醒了我。我想到了我想從事的工作,并在內部了解轉崗機會。最終,一拍即合地與現任老板相遇,也就是我的第五任leader,稱Y姐。
第三篇:塵埃落定,用心演繹
過來新團隊,并非一帆風順。一是原團隊出于交接期,我的個人調整看上去會給團隊新老板帶來不小壓力,畢竟其他人都會想先看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后下場。很感謝原團隊新接任的老板以及總監對我的關注,在這一刻我得到了過去不曾有的“談資”,但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知道風物長宜放眼量,這些不是我想要的,也應該留給其他更有需要的同事,于是婉言謝絕。而需要新加入的團隊可以說是HR里門檻最高的子方向,像我當初資歷尚淺就申請加入的人基本上沒有聽說成功過。無論崗位上還是政策上,沒有一點傾斜。最終,我還是盡最大努力,通關成功。這再次印證了觀點,只要敢想,就有可能。
過去所得,已為零,過去所失,已為新。在這里,新崗位,新使命,新探索,新成長。這一年我將自己想象成海綿,持續不斷地汲取理論與實踐的養分。能進入夢寐以求的新方向,我十分珍惜,但我清楚,我還有更高的目標要追逐,我不能停下腳步。于是,對于本職工作我不滿足于只是按部就班,不斷探索角色新邊界,帶來更多價值創造才是目標;對于我希望進入的下一個角色,提前接觸和知識儲備是關鍵,我選擇主動投身到重點項目,哪怕我暫時只能當配角,但間接學習轉化技能才是我的目的,這一點我很清楚。于是,在一次次綠葉配紅花的演出后,我也成為臺上觀眾熟悉的演員,直到我收到來自老板提供的女一號的劇本,我真正成功完成轉型,在我喜歡的行當上立足扎根了。
Y姐是我職業生涯中又一位可敬可愛的老師。在與Y姐幾乎零距離共事的時光里,我欣賞她的果敢,她的敢為人先,她的知人善用,她的用人不疑。從業多年,她依然保持空杯心態,和團隊內同事主動切磋研討,向行業內優秀實踐積極靠攏。在Y姐帶領的團隊,我能感覺到年輕人也有春天,young本身也是一種優勢。在我們的隊伍里,Y姐培養了一個個年輕有為的行業同僚,樹立了優秀標桿。我很榮幸師從門下,也迫不及待想象幾年后的自己,是否也將同樣被人提及。
和前輩們相比,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想,我還有這么多的peer和師弟師妹,渴望交流。寫給每一個有心的你,也希望后起之秀,愈加豐盈。
年輕無極限,挑戰“不可能”!世界很大,以夢為馬;敢想敢拼,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