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家里紙質書、電子書一堆,每次看到什么書被多人推薦不錯,就激動萬分收藏購買,但真正閱讀的少得可憐;
你會不會明明沒有耐心讀下去,卻還強忍著自己閱讀;
你會不會邊讀書邊做筆記,有時恨不得把每句話都摘錄下來,因為作者說得太贊;
你會不會讀完書就做思維導圖,以為把思路整理好算是做了讀書筆記,之后遇到相關的知識怎么也想不起來……
如果以上的情況你有,經常有,就表明你沒有真正吸收其中的知識,你的閱讀是無效的。
那,如何閱讀才算真正掌握書本中的知識呢?
要真正掌握書本中的知識,需要四個步驟:提問—解答—練習—融合
第一步,學會提問
在挑選書籍時,我們都會查看一下書名、作者、目錄,如果在查看的時候你產生了問題,便是對它起了興趣,潛意識里愿意閱讀。
舉個栗子,我想閱讀《拆掉思維里的墻: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這本書,我會在心里問自己,拆掉思維力的墻是什么意思,是拔出思維里固有的對自己心理不健康的東西嗎?這些墻又專指哪些?怎么才能讓自己不被自己的思維束縛,原來我還可以怎樣活?
如果你對一本書產生了種種疑問,那就開始閱讀吧。讀書最好選擇長段的空閑時間,讓你能暢快地讀下去。
在讀完你選擇的書籍的時候,問自己四個問題:
1、針對當前書籍的話題,你已經知曉了哪些知識和信息?
2、針對當前這本書籍,你又獲知了哪些新知識,新想法,這些對你原有的知識體系是構成補充還是挑戰(zhàn)了原有思想?
3、針對當前的這本書籍,你還有哪些未知的可以通過簡單探索就能了解?(比如百度、維基)
4、針對當前的這本書籍,你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解答,但又非常有價值,需要通過長期探索?(如主題閱讀)
第二步,解答問題
除了回答第一步提問的問題外,你還需要對整本書有理解性的解答。
問自己下列問題并在閱讀完后解答以下3個問題:
1、這本書說了什么?(它的目的是向讀者傳達什么信息與思想,就是上學時老師經常說的“概括中心思想”)
2、這本書怎么樣?(以審視和評價的眼光看待它,對它做出定位,就像寫簡短的書評)
3、作者是怎樣實現(xiàn)他的觀點的?(研究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他是通過怎樣的論證或描寫得出結論并易于讓人接受的)
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注意:
1、不要只注意每節(jié)文章最后的結論,過程比結論往往重要得多。如果你讀書不是為了裝逼,那么知道作者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很重要。
2、學會假設。假設如果在不同的情況中,在不同的領域里,作者提出的觀點是否依然適用。
3、注重不同點。如果你覺得書中說的好多話都滿足你的心意,暢快淋漓,那你就危險了。相比與你思想的相似性,你更要去尋找其內容與你思想的不同點。
第三步,不斷練習
書寫是更好地思考。
教是更好地學。
如果你閱讀完一本書就像完成了一項任務,那你的收獲是十分微弱的。在你解答完自己對本書的疑惑,更需要不斷地練習,把書本融合你自己的想法輸出,而輸出的最簡單方便的方法就是寫作。
寫作能讓你理清自己的思路,更好地回顧整本書的內容與想法。通過分享你的寫作,你也可以獲得反饋,而反饋,是激勵你繼續(xù)投入最好的方式。不斷交流思想,才能獲得更多新知。
第四步,相互融合
在表面不相干的知識背后,其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潛在的相似性,互補性和啟發(fā)性,找到知識與知識間隱含的聯(lián)系,書本與書本間的相容與相斥,我們的思維廣度也會逐漸拓展。
每個月抽出一點時間,在觀察本月所閱讀書籍的相似性和相斥性,會更好地穩(wěn)固完善你的知識結構。同樣地,也可以用提問+解答的方式來更好理解。
知識只有不斷地融合,才不會成為獨立的原子結構存在。完整的知識結構應該是相互之間都有關聯(lián)的。
以上所述是閱讀的方法論,重要的還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