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7年年初人民網發的那張3歲兒子在路口等爸爸回家的照片嗎?
當33歲的爸爸石欣一路坐火車、大巴、公交,歷經了近24個小時回到村里,沿著村道走著走著,轉過路角忽然發現,3歲的兒子已站在路口等著自己回來。
這張圖戳中了多少人的淚點?
還有前幾年父母正月出門時,衣服被送行的女兒扯破,女兒追出好幾里路才放手,那些感人的圖片和故事總讓我們的心為之變得更加柔軟。
在農村、在偏遠地區這樣的孩子,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場景在過年前后天天在上演。
元旦回老家一趟,車還沒停穩,我就發現鄰居家的孩子5歲多的黎黎從他家的屋里跑出來張望,我大聲喚著他的小名兒,和他打招呼,他縮著頭就往回跑,跑到自己家去了。
后來,專門去他家探望,孩子見了我有些不好意思,我問他:你上午見了我,為什么要躲起來啊?你不認識我了嗎?
孩子依然不做聲。只是時不時轉過頭不好意思地望望我,嘴里吃著我帶給他的糖果,手上搗鼓著他自己做的小玩意兒。
黎黎的奶奶就是我的堂姑,60多歲了,黎黎的爺爺前幾年因病去世了,黎黎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黎黎就和奶奶一起生活。
黎黎奶奶放下手上的活,用鏟子弄了好些細炭,倒在火坑里。她說:這個炭沒有煙。
她也拉了把椅子坐在我旁邊,老人嘆了口氣,說:你不知道,路口只要有響動他不論在干什么,就立馬沖出去,看看是不是他爸媽回來了。
我問:他們準備什么時候回來?
老人捋了捋額前的一撮白發,又嘆口氣:前天打電話說今年工地效益不太好,看臘月二十幾能不能結賬回家。
孩子聽到這,開始用衣袖不斷擦拭眼角的淚水。
我看著孩子又看看老人,我能說什么呢?
我不是等待孩子回家的老人,我也不是那個望著村口等著父母的孩子,我雖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卻無法幫助他們承受等候和思戀的苦楚。
但愿,孩子的父母早些結賬,好回家過年。
不光是小孩子,就是結了婚為人父母,也是希望回家就能見到父母。
朋友桃子,前幾天還在說父母都不在家,元旦放假都不知去哪好。
她是家里老大,還有一個在上高中的弟弟,父母出門打工給孩子攢學費。常年不著家。
桃子工作一年就結婚了,女兒一歲多了,一到年末,她也是天天看日歷,等著父母回家過年。
對于這些平時分離的骨肉至親,過年不光是為了慶祝過節,更是團圓的大日子。
一年過去了,老人又添了好些白發,背又彎曲了些,孩子又換了幾顆牙,長高了一截。
對于留守孩子而言,這幾天就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有好吃的好玩的,關鍵是有父母陪在身邊。
常聽老人說,再怎么帶,孩子還是跟父母親,孩子與父母的血緣關系決定了孩子天生就渴望父母的陪伴與疼愛。
在外打拼不容易,一年又一年,早些回家吧!孩子等著你過年。
(懷左同學第三期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