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女兒參加《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俄羅斯奇遇記》的點映見面會。
去之前,還是滿心期待的。
因為,四歲的女兒一直以來對動畫片都還是滿挑剔的,除了《汪汪隊》、《小豬佩奇》、《超級飛俠》等幾部歐美動畫片,其他的國產動畫,她基本都只是追看幾集就不在提及了。
《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是個例外,竟然追看到了第四季。為了讓她能夠及時看到更新的內容,我甚至還辦了個視頻網站的VIP年卡。
女兒看的時候,有時候我也會跟著看上幾集,覺得劇情還算有趣,明顯是和西方動畫片學習借鑒了不少。里邊的人物刻畫更符合小孩子的本性,不像我們小時候看的《葫蘆娃》、《海爾兄弟》,小小年紀就滿口謙虛奉獻、兄友弟恭、家國情仇的調調。
女兒喜歡,再加上親鑒還不錯的印象,讓我們一家三口放棄了另外一個看起來更有意義、早就準備參加的活動,走進了點映室。
看電影的大多是幼兒園至小學的小朋友,拿著各種零食上躥下跳地打鬧等待著。
電影放映了,可不到十分鐘,我竟就有了憤而起身的打算。
畫面真的不忍直視,特效慘不忍睹,劇情爛到爆炸,說真的,連平時劇集的水平都沒達到。
故事說的是,小頭爸爸要去俄羅斯參加一個兒童娛樂項目的競標,項目很重要,關系到小頭爸爸的職業生涯,關系公司上上下下百號人兩年來的心血。
小頭爸爸很焦慮,就快把家都點燃了,這個時候大頭兒子居然還做著去俄羅斯白夜城游玩的美夢,“多么不懂事啊”,小頭爸爸與媽媽不止一次這么教訓兒子。
更過分的是當大頭兒子又一次提出要去白夜城,小頭爸爸竟然毫不顧忌兒子的感受,殘忍地指出,“白夜城根本不存在,都是你幻想出來的。”
在爸爸這么歇斯底里的躁狂狀態下,大頭兒子顯得特別的睿智與淡定。即使爸爸媽媽不讓他買俄羅斯套娃,讓他乖乖地坐在沙發上不要亂動,讓他試圖記住彼得大帝一長串的全名,都沒有表示過反抗,連哭都沒有過,只是悶悶不樂地在畫冊上不停地繼續勾畫白夜城。
這樣的孩子簡直就是天使,現實生活哪里見得到啊。
相反,小頭爸爸提報失敗,竟一股腦把怨氣都撒到了兒子身上,把兒子的畫本扔了,還撕碎了白夜城里打敗怪獸的終級武器——酷酷劍。
即使在這么令人氣憤的時候,大頭兒子都沒有像我們家小孩似的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就只是濕濕了眼眶而已,這個忍耐力和舊時還沒熬成婆婆的媳婦都有得一拼了。
看到這,真是忍不了,育兒書上不是說父母應該在家里情緒穩定,為孩子提供一個平和溫馨的氛圍嗎?小頭爸爸難道一本書都沒看嗎,一點為人父母的常識都沒有嗎?
他不是沒有,只是為了劇情需要,不得已而為之。
爸爸不蠢,怎么顯得兒子聰明呢?
于是,高能兒子上線了。
一家人來到兒子幻想中的白夜城,爸爸知道了兒子的天賦與長久忍耐。我去,一個小屁孩居然心機這么重,把發火的父親幻想成了終極邪惡大boss。
最后爸爸終于意識到一直以來對兒子的不尊重與忽視,開始平等地換位思考,相信兒子的夢幻世界,用自我毀滅的方式打敗怪獸,帶領家人回到了現實世界。
故事的結局不能再老套了,爸爸在兒子的故事里找到靈感,贏得提報,在俄羅斯甲方的肯定與歡送下,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回國了。
這個情節,連基本的救贖都不算,就是一個幾歲孩子的單方面付出,最后換來了父親的事業有成與全家幸福。
我天,一直以為國產動畫改頭換面,開始真正從孩子的角度講故事了。原來,只是我太天真,一切都沒變,和二三十年前我童年的時候一樣糟爛。
很喜歡國學,每次為孩子挑選故事書與動畫片時,都會刻意地選擇吾國自己編輯出版的內容,可是每次買回家都異常后悔。
都是些什么故事啊。拿了蘋果自己不吃,送給別的小朋友,還做好事不留名,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真的做得出來嗎?
真不怪孩子喜歡外國動畫片,喜歡佩奇,因為那更像個孩子。滿腦子奉獻犧牲的孩子太不真實了,讓孩子親近不起來,高高在上之后自然就是束之高閣。
回憶起這部動畫片,老覺得騙補貼的痕跡太過,《俄羅斯奇遇記》,這名字討好的意味太重。
一部帶著滿滿成人算計的電影,居然被冠以動畫片,你們真的以為動畫片就只是會動的畫面嗎?不幻想你們趕超《尋夢環游記》,可起碼說點孩子話,講點孩子事,好嗎?
老說弘揚傳統文化,老說少年強則中國強,一個天天看著《紅帽子艾米麗》、《瑪德琳在倫敦》長大的孩子還能要求他有多少國學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