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德聲稱,道德思考也許只是在為情緒化決定進行合理化解釋。海德說:在道德的舞臺上,是“情感的狗”搖晃著“理性的尾巴”,而不是其他。
海德是從道德思考的層面所下的論斷,其實,她的結論可以擴大到我們日常行為選擇與解釋的大多方面。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最起碼在做出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會堅信自己是“經過了權衡比較所做的最優選擇”。
事實上如此嗎?多半不是的!理性思考的信息不對稱、能力不匹配的問題,我們就不再細說了,而是從事后“辯解”的層面來說明問題。通常,我們都會為自己的選擇與行為做充分的辯解,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那是對自己的貶低。
無論是企業決策的行為還是婚姻決策的行為,無不體現了事后的辯解,的確是在情緒化選擇之后用理性思考的外衣為自己做辯解。經常在企業可以看到一些決策程序:領導者大腦里迸發了一個念頭,覺得應該確定某個戰略,或是整合某型組織結構,在沒有充分思考與聽取建議的情況下就公布了決策。事后,需要解釋了,也就開始尋找理由了。記住,是在“尋找理由”!為什么要尋找理由?為自己的決策做辯護!
合理的決策程序應該是什么?搜集信息(包括問題),尋找根源(與解決思路),權衡比較(決策樹),聽取意見(建議),規劃思路,明確方向,落實措施。所以,理由應該在決策之前,而不是在決策之后。更有甚者,特別是權威人物,為自己辯護的能力很強,并且是借助了法定的權力,沒有人敢不服從,但很少有人會接受(認可)。結果呢?不服眾的決策是無效的,不認可的決策是不落實的!
其實,生活中的道理也是這樣。就拿婚姻為例:一般來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首先是“認了”,其次是尋找“幸福的證明”,以此堅定地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這是挺難的一件事情:婚前,我們無法做充分的判斷;婚后,我們無法做客觀的求證。好在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了,他們有大多的時間用在婚前的檢驗,以確保選擇的正確性。
但是,無論生活的決策,管理的決策,都無法做到充分的理性。剩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選擇之后的處理方式。我們仍然要堅持“搖晃著理性的尾巴”?還是做好客觀、審慎的分析?是用辯護的方式求證自己的理性?還是勇于承認自己的非理性選擇?有沒有勇氣改變自己?有沒有勇氣向別人承認自己思考的不足?有沒有勇氣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