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以前,我在互聯網上面查詢知識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自詡為“天才”的想法。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在百科上面查詢一個知識點,然后閱讀完這個知識點。然后在這個知識點里面找我不懂的詞條,再點擊進去,點擊進去之后,學習點擊進去的知識點。如此循環學習,持續到某一天,我就會變成一個知識牛人。
但是這是沒有用的,因為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的總量已經可以用無窮大來形容了,而且知識生產的速度呈指數級增長。而每一個人能夠分配給學習這件事情的時間和精力卻是微乎其微的,我們精疲力盡的學習,其實不過是看到知識海洋里面的幾粒塵埃而已,我們看到的幾粒塵埃之外的世界,我們其實是茫然不知的,這就是知識焦慮。
當此之時,我就特別羨慕《三體》里面三體人的一項本事,這項本事是:每一個三體人不管產生什么想法和知識,瞬間整個三體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信息,而且三體人的知識是可以遺傳的。這項本事和互聯網是一樣的了,但是人又不是互聯網。
有一次,一個人加了我的微信,讓我給他分享一個專欄知識,這個專欄知識已經更新了好幾個月了。
我問他:“想要哪一篇,我分享給你”。
他說:“把上半年的專欄知識都分享給我吧”
哥哥哦,每天更新,然后更新半年的專欄,全部分享完的話,要分享好一個小時的。
然后我問他:“一下分享這么多,你有這么多時間學習嗎?這樣子吧,以后更新,我都分享給你吧。以前的,我覺得不錯的,我也給你分享一些。”
他回復說:“沒事呢,你分享給我嘛,我可以收藏起來,以后慢慢學”。
因為他非常的懇切,而且態度如此端正,我也不好拒絕。就和他說:
”這樣子吧,一次性分享太多了,我分幾天給你分享吧,你記得提醒我“
最后好幾天的時間,陸陸續續的把整個專欄的知識全部分享給他。
我沒問他后來的學習情況怎么樣,但是就我的經驗而言,凡是那些我曾經收藏了,想著抽空學習的東西,最后的結果都是最后就這么一直堆著。
就這件事情,我和一個朋友聊過,我們一致認為愛好學習是一說,但是更多的是知識焦慮。
從這個角度來講,知識焦慮歷來就有,藏書這件事情就是一個例證。很多人,買了很多書,有的甚至雕刻一個屬于自己的章,每買一本書,都在書上戳一下。但是大部分人買了最多就翻翻前幾頁,有的甚至就直接撂那兒了。我聽過一個沒經過驗證但是有點觸目驚心的數字,說的是全世界那么多出版社出了那么多書,但是閱讀完的占的比例只有2%。就是賣出去100本,只有2本被讀完了。
雖然閱讀完占的比例這么小,但是大家還是忍不住去買,這里除了愛智求真的沖動,可能知識焦慮占的比例更大。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讀經典。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去讀讀經典,認真花時間去讀的幾乎沒有。但是大家又覺得一定要去讀一讀,否則就像正在失去點什么一樣,所以搞的有點著急,這個也是知識焦慮。
面對知識焦慮,我們該怎么辦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辦法。因為,人類的知識總量和知識生產的速度是人的接受度遠遠趕不上的了。除非某一天實現可以把知識直接復制到大腦里面的技術,但是這種技術遙遙無期。
那怎么辦呢?有句話說的是:”既然無法改變就享受“。享受在知識的海洋暢游,我們游不到的地方就別管它了,享受暢游的過程。
萬維鋼說過一句非常霸氣的話:”我只讀活著的對這個世界有巨大影響的英雄豪杰的書“。這個就是萬老師在知識的海洋暢游的姿勢,不求游的遠,只求游的爽。
最近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我藏夾里面的東西迅速的學一遍,學完就刪。我發現我收藏夾里面的東西在不停的減少。意外之處是竟然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和喜悅,這個是我在知識的海洋暢游時學到的新姿勢,分享給你。
知識的海洋這么大,你準備怎么游?
最后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你留下你的故事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