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達到自律?怎樣練習?
對于自律,我沒有過多覺察,自己倒是一直在注意自控力。我之前會覺得,自律就靠看雞湯文來打雞血,或者告訴自己再不自律就怎樣怎樣了,然后說:“這次一定行!”但對自律這個概念,我是模糊的,更不要說什么時候需要自律,如何能練習,今天,永澄老師給出了答案。
真自由法則——正念,在源頭把握正確。
要理清有關自律的問題,第一點就是更新元認知,從源頭上把握正確。
還回到上一講中提到的,自律與問題的關系,為什么會無法達成自律?是出現了什么問題?這就是今天要解決的一個痛點:自己被問題所困。
平時您遇到問題時,大約會出現哪些不同的狀態?
我的回答是拖延,逃避。這其實只是一種狀態,是在我們無法解決問題時表現出的被動消極的狀態。
其實我們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永澄老師是這么看待問題的:
從四個方面來看我們遇到問題的狀態,可以看出:
左邊的一列的問題應該是比較簡單的,我們可以輕易的在沒有察覺的狀態下完成。
中間的一列就是稍有些挑戰的了,我們做起來并不是很輕松,但我們可以用積極主動的心態去面對,并且干勁十足,做完之后或許還會很有成就感。
而右邊的一列,我們的能力達不到,所以小我就調動了負面消極的情緒,不愿意去做,可能會有挫敗感。
這三種不同的狀態對應的,其實是問題處于我們的三種不同的區域:
舒適區:這樣的事情我們做起來很簡單,幾乎可以是下意識的就完成了。
學習區:這個區域是略微高出我們的能力,但如果我們努努力,墊墊腳,就極有可能挑戰成功,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有很高的意愿去做,還可能在過程中達到心流狀態。
恐慌區:我們覺得這些事情很難,很想逃避,也就沒有干勁。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我們的學習區,讓自己處于學習區,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成長。
比如寫文章,對我就是學習區。一個月之前是想都不愿想,那時寫文章對我是恐慌區,我會拖著不愿去寫,我開始閱讀也是從六月份,到七月底我看了有六本左右,但沒有一篇輸出,一直拖著。在參加知識管理營的時候,那是我參加的幸福進化俱樂部的第一個活動,在最后的結營作業我沒有寫,心念也并沒有開啟吧。隨著元認知的不斷更新,我開始寫文章出來,參加了講座后還急著回來趕出講座筆記,并還第一次上了簡書首頁,雖然是筆記,不是自己的思想,但我邁出了第一步,兩萬字文章的積累,就自然而然的把我帶到了學習區,現在我開始研究文章的邏輯結構,研究如何做好讀書筆記。
從我的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擁有正念是關鍵,信念錯,一切都錯。
關于問題,永澄老師給出的信念是:
問題與成長的關系?
如果遇到問題,我們最容易在哪個階段中斷?情緒最不好的是那一階段?哪個階段最容易放棄?哪個階段最容易感到痛苦?
從發生問題,到問題得以解決之前,正是這A到B的階段,所以,這也就是我們與眾不同的關鍵階段了。
我們可能會在這一階段放棄了,可能暫停之后又繼續完成了,這樣都可,但最怕的是在這一階段無比糾結,把能量都內耗掉了。
再回顧一下自律的定義:
自律的定義:自律是一種有意識的、尊重現實的、承擔成長責任的、把痛苦轉化為快樂的能力。
WHEN:
關于何時調用自律,那么就是在這個時候,在A到B的階段調用。
這需要我們有意識的感知、發現情緒,意識到我們遇到問題了,這時開啟自律,運用FACT工具,自律的三大核心要素,推遲滿足感,尊重事實,承擔責任。
推遲滿足感:其實就是推遲了小我(大象)的滿足感,重新排列痛苦和快樂的順序。
在我不能達成自律時,比如特別想看個電影,不想做現在必須要做的事,內心的感受是現在就要滿足,就要滿足,我確實沒有意識到,不是“現在不滿足小我,以后就不會滿足它了”,而只是“重新排列了痛苦和快樂的順序”,不然即使小我得到了暫時的滿足,還有其后的后悔懊惱自責在等著。
今日的短期自律提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