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從網上聽到了一段復旦大學女教授談交友的視頻,感慨頗多,而轉過頭來思考一下,讀書和交友,卻也同源同理,殊途同歸!
一、交友,交無用之友,交好友!
這位女教授從中國非常傳統的功利的角度直接給出了朋友的概念“朋友是無用的。朋友之交淡如水,友情,親情和愛情是那樣的晶瑩剔透,容不得一點雜質,莫讓功利之心把我們的友情、親情和愛情,攪得五顏六色。”
朋友不是有用的,朋友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種共鳴,交朋友不是為了索取,而是為了奉獻。朋友是用來愛的,我們需要這種愛的傾訴對象,這就是朋友。
好朋友的第一要義就是無用,有用之人叫做人脈,合作伙伴,這絕對不是褒義詞。為利益驅使。但凡利益加在其中,不是明著相互利用,就是暗自相互利用;而利益消失,人脈自然消失。
好朋友的第二要義就是思想的共鳴,愛的無用傾訴。之所以能成為好朋友,思想上一定可以碰撞出火花,有共鳴點,能夠相互學習,相互欣賞?;诖?,有了愛的傾訴的需求,友誼得以長存。
二、讀書,讀無用之書,讀好書!
曾經有人說過:“讀書的過程是透過作者的文字窺探作者的心靈,和作者交朋友?!币虼耍瑥哪撤N意義上來講,讀書,讀書和交友并無不同。我們應當讀書,讀無用之書,讀好書。
1、讀書之前,放下那顆有用之心。
應試教育下的我們,從小到大度過的書并不少,但是,十多年的寒窗之苦,能夠深刻記憶在我們腦海之中的卻寥寥無幾。這是因為,我們在應試教育階段存在一個亙古不變的思維模式:這本書有用嗎?(考試考嗎?)——這本書的重點是什么?——有沒有什么快速解讀的攻略?
我想,這樣的思維模式,每一個曾經讀過書的學生都會無比熟悉,并且輕車熟路。
這類書是不是無用之書呢?是的!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了解并思考這個世界。
這些書是不是好書呢?是的!專家經過高度的提煉,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提煉出來的,相對來說,是非常好的書。
那么問題最后一定會歸結于應試教育,而這一點,我們卻無法改變,也無從下手改變什么。因為中國的考試制度著力于公平公正,卻把學習這種不能夠量化的東西量化的太過嚴苛。這就造成了學校為了考試而產生的題海戰。圖書市場迎合讀者胃口出版的各類教輔。而這種惡性鏈條不斷地循環著,深深地刻在讀者的腦子里。
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思維,實際上并不難。讀書之前,先放下那顆有用之心。從一開始就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而非達到某種目的的態度去看書。我相信,讀書的過程會讓我們得到無窮的意外之喜。
2、讀無用之書,無欲無求。
帶著一顆求知的平常心,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這是一種享受,讀者無用之心和無用之書相得益彰,這便是讀無用之書的最佳狀態,而結果,大多數并不會立竿見影,而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讀者的體內種下一顆種子,讓時間慢慢發酵。等著心中的那棵參天大樹綠樹成蔭的時候。這書便算是讀明白了。
無用之書的無用,就是無功力只用,更是短暫的點撥。種下一顆種子后,無用之書便小時的無影無蹤。它像朋友一樣靜靜地等待著一個辛勤的匠人參悟其道。
3、讀好書,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何為好書?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好書的標準,但是,好書卻不存在最值。依我之見,好書的標準,第一,就是無用。無功利之用。但凡告訴讀者能在某一段時間但到某種結果的書都不是好書,這是好書的最低層次。因此,追求速成的技巧攻略書一定不是好書;第二,就是能讓讀者辨別出那些是爛書的書。一本好書,像一位老師,將所述內容如一位老師一樣娓娓道來,無論是從歷時性還是共時性都有著深厚的底蘊,讓讀者產生無數的思考。帶領讀者走進一個位置的領域。
這類書就像山珍海味,試想想,一個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還會去看那些雞湯文卻暖心嗎?關鍵這雞湯文還得辨一辨真假。讀書久了,光看看書名,心中便十之八九有個一個分數,分數低的,自然也就淘汰了。
這個世界是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同時,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當中,又有著水晶般晶瑩剔透的東西得以存在,交朋友,交無用之友,交好友;讀書,讀無用之書,讀好書?;蛟S,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路朋友,才是我們前行的唯一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