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有大腦特別活躍的時候,也有特別萎靡的時候。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外出時突然一下子感到特別不安,想不起自己出門時究竟有沒有做鎖門這個動作,或者下班回到家,猛然發現自己對一路上所有的過程毫無印象……通常這種時候就是我們的大腦特別不振奮又或者被一些其它的思緒給占用了,而此時你能安全地回到家、條件反射地鎖上門,依賴的是你的潛意識。
我們的潛意識非常強大,除了能幫我們完成一系列簡單又熟悉的動作流程外,還可以在你停止思考一件事后在后臺持續工作,就好像你燒菜時把火開得特別旺,當你把火關掉后,鍋子的余熱還是會繼續加熱鍋里的菜。著名的苯環結構就是在潛意識的輔助下發現的。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潛意識另外一個特別好的作用,就是當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手段來利用潛意識,讓我們毫不費力地強化自己的目標,使自己更有動力地去踐行。
什么是“Goal Trigger”?
簡單來說,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經驗,想要減肥時,我們常常會把身材曼妙的模特,線條特別漂亮的明星作為手機屏保的照片,或者把已然小一號的裙子或者緊身褲掛在非常顯眼的位置,目的就是在吃飯的那刻能夠更明智地吃到六分飽,或者在被炸雞的香味所誘惑的時候,能及時被理智給拉回。我們這種下意識的更理智的選擇,很多時候就是源自于潛意識中我們的目標被這些小標語、小裙子給激活了。
在《Succeed》一書中,作者把這些我們用來提醒自己的文字、圖片、物品都稱之為Goal Trigger - 目標觸發點。作者告訴我們,任何事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目標觸發點,讓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出理智的選擇,朝我們的目標去靠近。
在這本書中,作者做了一個實驗,讓兩組人去玩一個模擬現實的釣魚游戲,就和現實情況一樣,除了盡可能地多釣到魚,玩家同時也要考慮到要平衡這個假想的生態系統。在實驗開始前,其中一組玩家被要求多玩了一個游戲,實驗者讓這組玩家利用“合作”、“幫助”、“支持”、“公平”這樣的詞語來造句。而實驗的結果是,僅僅念過這些詞語的那組玩家,要比另外一組控制組多放生25%的魚。僅僅是讀過這些詞就可以對潛意識施加這樣極大的影響。
"戰友"就是你最好的Goal Trigger
不止是文字,圖片、物品會對人產生影響,環境、甚至是“人”都會對我們的潛意識施加影響。前兩天我在黃執中的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個網友困惑,網友問“進入大學以后沒有交到新朋友,而與以前同學距離越來越遠,只要男朋友不在身邊就覺得很孤單,不知道該怎么辦。”黃執中的回答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借鑒,黃執中告訴那位網友,“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是向著自己的志趣前進。而志趣相同的人,無論一開始,各自是從何出發,他們最后,道路都會漸漸重合。找朋友,找的不是人,而是道,道路的那個‘道’。”
看了黃執中對那位網友的回答,我又深刻地理解了一次笑來所說的“戰友”的意思和我們APP里建立的社群的意義。我們很多時候會低估環境和周圍的人對自己的影響,總是覺得自己能抵御誘惑,能意志堅定。但當你要調用大量的意志力來完成你的目標抵抗誘惑的時候,其效果遠遠不如,你把意志力和注意力完全放在這件事情本身。如果你沉浸在的圈子里的人都是一群愛讀書、愛學習、愛音樂、愛話劇的這么一群人,那么你時常的耳濡目染對你的影響一定是非常大的,如果你的興趣和目標正是讀書、學習、音樂、話劇,而這個時候你自然就能不費吹灰之力的走在這樣一條道上。
刻意營造你的“Goal Trigger”氛圍
我在讀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的時候,非常喜歡他描述的一戰前,他們年輕時候維也納的那個氛圍。所有的年輕人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戲劇,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作家,所有的話題都圍繞著文學和藝術,當大劇院被拆除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沖上舞臺為了撿一塊木頭帶回家好好保存。在這樣一個環境里,你身邊出現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你的Goal Trigger,他們寫了一篇文章,他們看了一部戲劇,你們聊了一段感想,你的目標都被激活,在你的腦海里閃閃發亮。而如果你周圍的人最大的愛好是喝酒、打桌球、聊八卦、看綜藝,那你為了要迎合他們的話題,也許反而會被帶著往遠離你目標的方向走。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回到茨威格那樣令人向往和憧憬的環境之中,雖然我們不能去苛責身邊所有的人都和我們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但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去營造這樣一個充滿著Goal Trigger的環境,可以給自己貼一個to-do-list,可以加入一個寫作小組,可以在你的冰箱上貼上一張美女圖,也可以把準備讀的書放滿家中顯眼的角落。釋放出我們的注意力和意志力更加花在更困難的具體問題上,而驅動自己這件事,只要簡單地交給我們的潛意識來完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