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大學時就想去爬靈山,考慮到很多因素一直沒有去。第一,靈山太遠,距市區有120多公里,去一次靈山大概要3、4個小時的車程,一天的時間不夠。第二,沒有直達靈山的公交車,打車去的話要300多,往返車費太貴……每次想去靈山就會想等我時間充足了,有錢了,天氣好了再去,結果這樣一想一年的時間就過去了。
?國慶第六天,早上十點打算去近郊的妙峰山,轉公交車時發現站牌上根本沒有m18這路車,正好看到有去靈山方向的公交車,于是決定去靈山了。曾經也以為北京山少,其實北京多山,山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2%,且高,險,秀,峻。車開出市區后便是險峻的山峰,對,是山峰!借用徐霞客的話描述,就是危峰亂疊,如削如攢,雖然從小生活在云貴高原的我見慣了山,但像北京這邊陡峭高聳的山卻還少見。山上的樹葉紅的紅,黃的黃,色彩交錯,好看得很。清澈寬廣的河流從兩峰間穿過,細雨濛濛的天空時不時劃過一兩只烏鴉。沿途的好多人家都種了蘋果,又大又圓又紅的蘋果壓彎了整棵樹,感覺一伸手就能夠到。郁達夫《故都的秋》只描寫了北京城區的秋景,而郊外肆虐的秋意之美卻是無法用語言描繪出來的。坐在公交車內,乘務員用著慵懶不耐煩的語調催促著乘客們抓緊時間上車或下車,卻突然冒出一句“這些山就像畫一樣”,坐在他旁邊的老大爺說“這些山是怎么長的?這么好看,”哈哈~這句話也道出了我的心聲呀!。坐了50多個站后到了齋堂,距離靈山還有40公里左右,之后坐車的曲折就不細說了,沿途的爬山虎已經紅透,公路旁密密麻麻的樺樹一片金黃,公路兩側漫山紅葉,總之,美爆了。到達靈山時已是下午兩點,我問了當地人靈山主峰在哪,他們指著眼前那個貌似小山丘的地方告訴那這就是靈山。唉,都怪霧太大,把靈山嚴嚴實實地遮住了,京城第一高峰被我認成了一座小土丘。在山腳下遇到了一個老爺爺問我騎不騎馬,他說騎到大草甸只收我150元,我為了拒絕他,掏出了我的全部家當—30塊錢問他愿不愿意,沒想到老爺爺爽快同意了,于是我就騎上了馬,爺爺的妻子連忙脫下她身上穿的軍大衣給我穿上,告訴我山上特別冷(其實山下也挺冷)。人生中第一次騎馬,欣喜不已,曾經看過很多武俠小說中關于騎馬的描寫,自然很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夠策馬奔騰,不過奔騰就算了,畢竟是山林且我不熟悉馬。騎馬穿過了大片黃得有些泛紅的樺樹林,我拍了幾張照片,由于是在馬上拍的,都糊了,無法看。馬兒很溫順,見到草就吃,我也不催它走。山路有些陡,感覺馬兒上山有點費勁,我有些不忍心騎,還沒到大草甸就選擇下馬步行了。把軍大衣還給了老爺爺。這里的村民膚色有些類似于西藏那邊的人,泛著高原紅,老爺爺也不例外,總之,很感謝他,還幫我拍了幾張好看的圖片。沒有了軍大衣,風大霧濃,我只穿了一件毛衣,確實挺冷。可能是時間比較晚了,除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位姐姐和一位哥哥外沒有人往山上爬了,山上的人也陸陸續續地都下來了,剛開始往上爬時可以看到另一側山坡上大片的樺樹林,很美!但想要爬上山頂的話就意味著錯過近距離觀賞樺樹林的機會了。繼續往山上走,霧越來越濃,能見度很低,風也越來越大,大概有八九級,我體重在一百斤以下,感覺走路都走不穩了。意識到一個人爬實在是太危險了,就站在原地等我后面的哥哥姐姐,和他們同行。路比較難爬,我就把傘(具有拐杖功能)遞給哥哥和姐姐怕他們體力不支可以撐著傘走,后來我發現我的舉動完全多余,因為他們都是專業的馬拉松運動員,跑了近二十年的步了,上次的北馬以及前不久的六盤水馬拉松他們都參加了。繼續往上爬,風越來越烈,能見度低到半米開外的地方都看不見了,我們除了低頭看路走之外其余的都無暇顧及。由于霧氣重,衣服褲子上都是小水珠,頭發也濕了,劉海結成了塊狀且分不開。山風刺骨,爬了八公里左右到了山頂。我想要是沒有霧的話眼前的景象該會有多壯闊呀!不過以后還是有機會的。下山時下了小雨,在霧消散的幾秒鐘內我用顫抖的手拍下了如下的這幾張圖片,之后又恢復了大霧彌漫的景象。到山底已經五點多,原本打算在山腳下住一晚第二天再想辦法離開的我,最后搭乘哥哥姐姐的車回去了,路上下了大雨,饑寒交迫,不過聽哥哥姐姐講他們跑步時的趣事,倒也覺得不是那么無聊了。路上遇到了三個男生在雨中請求搭車,哥哥說要是其中一個是妹子的話他也就讓他們上車了,姐姐說這三個男生的顏值都不高,就不停了。唉,這個看臉的世界,怪不得我平時都搭不了車,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回到學校已經八點多了,雨還是繼續下著,走在去往食堂的路上看到一姑娘沒帶傘便送她回宿舍了。
?什么都沒有準備,竟然就爬了一趟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