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以前,腦子里根本沒有迭代升級這個概念。比如自己以前經營服裝小店,嬰幼兒游泳館等,開始做是那個方式,幾年了還是那樣,生意總是感覺越做越難做,還懶得改變,懶得去找新的突破口。現在想起來自己多可笑呀,什么生意能經的起常年累月一成不變呢!
成功的事業都是不斷迭代升級的結果。
幸虧遇到了得到,在這一年多學習中,知道了迭代的重要性。
本來以為知道迭代就行了,可是現在又聽到了羅振宇老師解讀的《爆裂》,和以往的認知的確一樣,讓人感到趨勢總是在不停的變啊變,看來以后做事情只能不停跟著改變,改變認知改變方法了。
作為認知的前沿,《爆裂》在說什么呢?
? 一。體制
作者伊藤穰一在書中提到了“體制”。
“在互聯網時代,一種新體制正在解決一些過去的舊體制解決不了的問題。”
現在的體制也許就是最適合現在認知的。
人們的行動取決于對現在體制的認知。
比如:現在婦女可能鄙視過去女人的一輩子只能持家固守;反過來過去的女子也許還不能接受現在女子的操勞和拋頭露面。
比如:早期美國水手的冒險精神就是來自于迭代升級,一個水手對船的迭代認知、對待工作的合作進取以及吃苦忍耐精神。
歐洲水手因為相對精良和優越的船只和給養,在頭腦中就對“成本”非常重視,因為高成本和相比美國水手的優越感,他們面對危機卻缺少危機感。
這也是小的新的創業公司敢干及區別于大企業集團謹慎作風的不同。
《爆裂》首先就是要我們對體制有清醒的認識。
實際上“你站在一個體制中,是很難想象下一個體制的樣子的”。
“一種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上的優勢,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體制優勢。”
“你處在一個舊體制當中,而且還自以為是,那就必敗無疑啊”。
就像我的“不競爭”思維,一直以來做生意做事情都懶于去競爭,雖然常常有危機感卻不屑于去競爭。細究根本原因就是只愿意呆在舒適區。沒有思考、不找方法、害怕吃苦,結果就像被釘死在舊的體制上,這必敗無疑。
首先《爆裂》告訴我們要“總結和結束舊體制,以免我們將來在新體制面前,一面孤芳自賞,一面一敗涂地。”
最后這兩個成語怎么看怎么像我以前的專屬訂制,哎,打臉了!
二
“《爆裂》這本書,設定了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未來的樣子,我們現在不可能知道。這里有兩個原因。”
1、對未來技術的發展缺乏想象
這里作者舉例如:電影、留聲機,……
現在看來是偉大的發明,在初期也是千般被忽視、不認可等。
2、對新生事物要接受,要從心里承認新生物種。
“一個物種,它不是獨自長大,它需要一邊成長,一邊和環境適應。而且,不僅是它適應環境,它還要反過來改造環境,這個互動過程就復雜了。”
“所以,我們看到新事物幼年的模樣,很難猜測它長大之后,和環境深深嵌入在一起的樣子。尤其難猜的,是環境被改造成什么樣。 ”
“《爆裂》這本書,就從這個邏輯起點開始告訴我們,單純地預測未來是沒有用的。那什么有用呢?要反思我們腦子里的那些習以為常的信念體系。”
“比如,強大比軟弱好,掌控比失控好,安全比風險好,等等。這是東西是構成我們觀點的鉚釘、橫梁、框架和連接器,是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常識”。”
對于這些常識,我們以后要有能力做到一邊使用一邊質疑。
我們的常識都形成于工業社會,而世界的發展已經超出了這個范圍,常識也到了迭代的時候。
現在這個時代,充斥著不對稱性、復雜性、不確定性。
產生這些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強大存在。
如果達爾文能生活在現在,那他的《進化論》根本就沒有必要二十年后再出版,放在網上,無數的人自然會或粉或黑。
偉大的新穎觀點總是會疾速傳播。
因為互聯網,人們的聯系無比快捷,把以前無法企及的時間,空間、階層等多重維度瞬間拉近,于是由此產生了一切反“常識”的變化,少數人可以改變多數人的生活狀態,比如恐怖分子、黑客……
這些新生要素互聯互結,不對稱性產生復雜性,復雜性又衍生不確定性。
“不能根據過去的事實,來判斷未來某件事情發生的概率。”就像地震和股票不能預測一樣,未來越來越多的事情不可預測。”
“這是我們這代人面對的獨特問題。過去,我們總是假設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律,能預先判斷事態的發展,然后再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
“如果我們認定自己對未來一無所知,我們該如何行動呢?我們怎么圍繞“一無所知”這個原則,來組建我們的公司、進行個人規劃、形成我們的社會呢?”
看到這里,反思自己現在就處在對前途的一無所知中,對以后所要走的路是兩眼懵逼。只是覺得自己必須干點什么事情了,于是就開始干。
真的像朋友說的“想起一出兒是一出兒”,不過既然選擇了開始,就得努力干好,因為現在知道了有很多人看似胸有成竹,其實也是心里惶恐。在這個復雜和不確定的世界中,不會只有我一個是慫慫的孤獨的存在 ,所以沒有理由讓自己一直垮下去。
三
“未來社會違反現在常識的九大生存原則”。
“這九個原則是:涌現優于權威,拉力優于推力,指南針優于地圖,風險優于安全,違抗優于服從,實踐優于理論,多樣性優于能力,韌性優于力量,系統優于個體。
“首先,涌現優于權威。
簡單說,“涌現”就是當一堆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在高一個層次,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事物和現象。”
涌現__是一個個很小的個體聚集起來,于是發生了化學變化。比如笨螞蟻組群會筑成相對雄偉的蟻巢;高倍放大鏡才能看到的水分子竟然會引起山一樣的海嘯;兩個人組成的家庭會形成新的社會關系和鏈接;甚至宗教,管理學等等,都“涌現”出了新的模式。
涌現優于權威,涌現是不是就可以淘汰權威了呢?不可能,“涌現出來的民主,沒有辦法變成負責任的公民自治。涌現出來的新媒體,也暴露出一堆令人厭惡的問題。
“涌現”只是人們對權威解決不了的問題,改換為另一種的思維方式。
“拉力優于推力”
“過去,我們想辦成一件事,是把一個想法和指令推到行動的末端,決策者把資源推到他們認為最有用的地方,這是權威。而未來,應對社會的不確定性,更有效的方式,不是推,而是拉。就是在最需要的地方,能夠隨時把資源拉進來,不需要權威。”
舉例:日本海嘯,發生災難性海嘯超出了日本的防范經驗;
黑天鵝事件,都表明過去的經驗失效了。
公司管理,面對現在的不確定性,新睿的羅輯思維就不設各種管理規定,同時“每個人又可以隨時組織協作,隨時呼叫資源。這就是所謂的“拉力”系統。”
“資源越多就越強大的時代,過去了。這是一個資源流動性越高,才越有力量的時代。只要能夠促進資源向更有用的地方流動,所有的方法我們都愿意嘗試。這就是打造一個“拉力”系統的總原則。”
四
“涌現優于權威”、“拉力優于推力”,講的是做事的方法。
下面三大原則,講的其實是面對未來的態度,分別是“指南針優于地圖”、“風險優于安全”、“違抗優于服從”
指南針優于地圖。
“指南針和地圖,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什么是地圖?就是你掌握詳細的地形信息和達到目標的最佳路徑。”
地圖,在確定性時代起指導作用,然而現在”這事現在幾乎不可能了。沒有人能給出未來的地圖,就算給了,也一定會有錯誤,你照著走,沒準越走越黑。”
“這是這個時代最根本的困境之一。”
沒有地圖,沒有復制,還都要創業,這怎么辦呀?
這時候目標就是指南針。唯一能做到的是盯緊目標不放松。
這其中也有誤區,特別容易讓人丟失目標。
“從某種角度來說,整個現代商業社會就是為了遮蔽我們的長遠目標,讓我們沉溺在當下的小世界里。”
“比如,你本來的目標是要在職場上成為一個牛哄哄的人。但是很多公司的制度,是要幫你把那個大目標拆成無數的小目標。比如,公司早會上的一個表揚,本周KPI完成榜單上的排名等等。目標感不強的人,很快就會變成為這些表揚或者排行工作,而忘了自己本來的目標。”
“丟掉地圖,撿起指南針,就是要有這種咬死目標的能力,時時刻刻問自己:我的目標到底是什么?這種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第二個角度,就是要重新評估風險。
按照地圖的走法,會給你標出達到目標的最佳路徑。可是,我們只要稍一反思,這個最佳路徑的設計,其實包含了對于風險的回避。可是,風險這個東西,在這個時代,也在發生巨變。
“我們今天講的很多大企業病、大組織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防范風險導致的。而很多創新企業,并不需要多少實質性的創新,僅僅是踏入那些大公司不敢踏入的無人地帶,就可以了。
“所以為什么《爆裂》這本書說,“風險優于安全”,道理也在于此。”
“理解“指南針優于地圖”這條原則的第三個角度,是行動為先。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起來再說。”
“在理論中,理論和實踐沒有差別。而在實踐中,理論和實踐卻有差別。”
“不用糾結有沒有地圖,帶個指南針馬上上路吧,一定會有收獲。”
看到最后,每個創業者都像喝了一碗雞湯,同時又有了指南針,就像馬云的名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復雜時代,有了指南針,還不乏激勵,累了還有高營養豐富雞湯喝,那還有什么能阻止我們朝著目標前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