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教導孩子人情世故的時候都會說到這樣一句話:“鑼鼓聽聲,說話聽音?!币馑季褪墙倘藢W會聽話外之音,言外之意。比如,女朋友說“我生氣了!”不一定是真生氣;老板說“你做的很好?!辈灰欢ㄊ钦娴目滟?;對手說“你贏了”不一定是你贏;同事說“下次我來請客”,也許根本就沒有下次;把話聽到耳朵里,只是你的本能,把話聽到心里,那才是你的本事。
話說回來,把話聽到心里的本事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的鍛煉也可以做到。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這本書中,作者將其稱之為“積極傾聽”,即解讀別人所說信息的過程,要求不僅從對方的語言中獲取信息,還要結(jié)合非語言信息、談話情境、情緒情感等方面對講話做出積極的回應。
作者之一羅納德·B·阿德勒專業(yè)從事溝通類寫作,他有通過培訓、演講、社團、講課等形式傳授溝通技巧,為商務人士、高校學生、職場菜鳥打開社交渠道。另一位作者是美國北肯塔基大學教授拉塞爾·F·普羅科特,他與羅納德于一次會議上偶然相識,進而發(fā)現(xiàn)彼此對溝通技巧的塑造和培養(yǎng)持有很多相同的觀點,因此兩人一拍即合,共同出版了《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并以其豐富的電影、電視劇、真人秀素材和操作性極強的知識和技巧,迅速獲得大學生們的熱烈推崇。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這本書把溝通的里里外外都講的通透,作者從自我、他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入手,分別闡述了影響溝通的因素和塑造溝通高手的方法。一段良好的溝通起始于專注的傾聽,不止用耳聽,更要用心聽,聽出言外之意,聽出真實情感,溝通才算開了個好頭。如何做到有效傾聽,作者用大幅筆墨詳細的進行剖析,如能做到以下三點,就算是打開對方的心窗了。
適當?shù)奶釂?/h1>
有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怎么聊天,可能是因為掌握的信息不夠,不知道從何說起。如何在一段談話中獲取對方更多的信息?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提問。通過拋出問題,引導對方主動的輸出信息、想法和觀點,這時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不論是支持、反對還是中立,總能抓住對方的中心,說出一番有理有據(jù)的話來。
但是提問也是有方法的。比如“你不喜歡他說話的口氣,是么?”回答只有“是”或者“不是”,直接把對方置于選擇命題中,容易造成兩難的境地。不如這樣問“你對他的那番話有什么看法?”這種開放式的問題即給對方減輕了負擔,又能夠誘導他自由的發(fā)表看法,讓聊天愉快的進行下去。
特別是與孩子的對話,大人總會不由自主的占據(jù)話語的主動權,因為在潛意識中就把孩子視為不能自主表達的對象,經(jīng)常截斷孩子的話,甚至干脆代替孩子表達。其實,當我們仔細的傾聽,就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思想往往比大人更流暢熱烈,只是因為生理發(fā)育的問題被阻隔在心里。聰明的大人會用開放式的提問,一點點誘導孩子表達,往往能有意外的驚喜。
及時的釋義
在傾聽中,怎么樣證明自己真的有聽進去呢?不如把你聽到的信息,加上自己的理解,復述一遍給對方聽,即證明了自己的專注,又給出了積極回應,由此獲得對方給與相應的尊重。
當好朋友對你說:“我覺得我真的很糟糕!”可以回應:“你是說你不太滿意今天的穿搭么?”當孩子抱怨:“媽媽,我真的很不想上學!”可以回應:“你在學校碰到什么不開心的事兒了,是嗎?”當同事提出質(zhì)疑:“你是不是能力有問題!”可以回應:“你是覺得我的PPT做的不太好,是么?”這種將對方潛在的含義直截了當?shù)谋磉_出來,可以減少誤會,大大增加溝通的效率。
當然,釋義對個人的理解能力和情緒管理有很高的要求,當獲得模糊的信息時,你要能揣摩對方真實的想法,當面對無端的指責時,你能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后做可能的分析。經(jīng)過釋義后的對話,有可能打開溝通的新渠道,向?qū)Ψ匠尸F(xiàn)一個開放的姿態(tài),對話才有可能在積極的環(huán)境下持續(xù)。
真心的支持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難處,這個時候最想要在傾訴中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和無條件的支持,獲取情感和心理上的慰藉。支持的方法有很多:提供幫助、表示贊同、同理共情,甚至只是無聲的陪伴,然而當我們表示支持的時候,也要用對方法,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選擇。
有的人的痛苦是要大肆發(fā)泄的,找朋友胡吃海喝,邊罵邊哭,你只要陪著他,聽他說任他鬧,過一宿就好。有的人的痛苦是安安靜靜的,藏在心里,默默流淚,只偶爾說出兩句剜心刻骨的話,他更需要能夠用同理心對待的支持,能感同身受的陪伴,一句“別怕,有我在?!本鸵呀?jīng)很好。
特別要注意的是,真正的支持和敷衍的支持很容易就能辨別出來,比如否定他人的感受,最常聽到的表達類似“多大事??!”;或者太以自我為中心,打著安慰的旗號,對自己的經(jīng)歷大談特談;再或者干脆把一切推給時間,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虛偽的支持并沒有起到安慰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讓對方產(chǎn)生防范和反感。
古希臘哲學家說過:“我們生來有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個嘴巴,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聽話中的信息,聽別人的想法,聽自己的觀點,當我們聽到足夠的內(nèi)容后,我們才知道該怎么說話。《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對于情緒、知覺、親密關系、沖突解決都有詳細的介紹,正如傾聽一樣,作者從定義、要素、挑戰(zhàn)到方法,對每一個可能影響溝通的要素都做了細致的分析,以期給讀者一份最實用、細致的溝通指南,而指南上的第一步,一定是“積極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