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終于”兩個字,確實暗含了我很大的決心。為什么呢?一是該事件涉案金額大,更顯得本人的輕率和無腦,二是歷經時間長,3年了到現在還是無果。
說起來都是淚啊。
02
講述這件事情的開始,想先問你們一個問題。
曾經從網上看到的一段話:一個人用15年從股市賺了1個億,一個人用3年賺了一個億,這兩個人哪個厲害?
從表面看,答案似乎很簡單。但你們也知道,拿這么簡單的事情來問大家這肯定不符合邏輯。
是的,答案正相反,是那個用了15年的人。
一個人,在股市投資15年,,還有1個億,那這個人真是可以被稱為“打不死的人”了。
許多人曾經因為各種機緣變得很有錢,但那或者是因為運氣,或者因為偶然。如果歷經15年還是很有錢,那只能是因為智慧。
對于普通人來講,又有多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投入-賺錢-竊喜-加大投入-盈利-一夜清零?甚至,加大杠桿,投機冒險,傾家蕩產。
這一點都不少見。
03
好,現在開始步入正題,給你們講述我的故事。
事情要從2014年講起。那個時候網上理財還剛剛興起,如火如荼的是各種理財公司。它們的經營模式就是將投資者的錢投入或借給各種項目,來賺取利息或收益。
恰好,認識了一個朋友就在這樣的理財公司,也恰好,手里正好有一筆閑錢。
于是,就各種考察,公司資質、負責人資質、項目可行性、合同內容,全程下來,覺得還是很靠譜的。
董事長是某地方某銀行前行長,公司有注冊可察,項目是該地方電視臺職工宿舍,已經開建,就等建好收錢了。
每個方面都看不出問題,合同項目完整,資金有銀行監管。
于是,試投了10萬,一年期,11%的利率。一年后,1萬1的利息順利到手。拿到錢,又將本金投了一期,還是很順利地拿到了利息。
兩年,用10萬獲取被動收入2萬多,確實比較誘人。而且這誘人的事件里并沒存在什么超出正常范圍的高利息,那時候銀行售賣的各種信托遍地都是百分之十的利率。
所以,又一年到期,加了點錢,共投了25萬,兩年,利息12%。簽完合同出來,心底有一絲絲的不安,又有著隱隱的興奮,這就開始走在錢生錢的道路上了?通向富人的光明之路似乎正在向我們招手。
04
一年多,如期收到了利息,心里很安慰。
噩耗傳來的方式是收到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電,問我:你是投資了某某公司的理財嗎?開始的我有一些些戒備的心理,信息的泄露如此容易?
但,她說的情況一絲不差,我慢慢地信了。她告訴我,我們投資的這個公司已經資不抵債了,已經快跑路了,她們好多投資人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維權群,讓我也快點加入吧。
聽到信息,我有些懵了,電視電腦上的情節真實地再現在我平淡的生活中讓我一下子有些措手不及。
于是給負責我的經理打電話,她已經辭職了,給當時介紹我們的朋友打電話,她早在一年前就跳槽了。種種跡象明確地告訴我,危機真的就發生了。
接下來的這么長時間,真的是一段漫長地等待和煎熬?!扒峰X的人是爺爺!”真的不假。我們這些債權人里有律師、有企業家,各各都比我們投的多,但一樣也沒有辦法。告到法院去,落個強制執行,一樣是什么都得不到。
只有慢慢熬。還好,負責人并不想跑路,他也不想去過那種東躲西藏、暗無天日的生活。
所以,他繼續辦廠想翻身后還債,組織我們去參觀,和我們續約,每年再漲百分之二的利息。他聽起來那么的誠懇,就是每每都是說到做不到,有時我都從無奈中升出許多對他的佩服來:有錢人,真的得是心理素質極好吧。
05
時至今日,收回5萬本金和1萬多利息,其余的只能是靠運氣了。
每每也反思,功課做得還是不夠好,了解了現象卻無法觸摸到本質。
其實,不能怪任何人,所有的虧損都來自于暴富的動機,投機的行為。
投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關于智力的角逐,沒有謙讓,沒有照顧,每個人都存在于自己的角落里,用盡全力,愿賭卻不服輸。
最初,賺錢也許是相對容易的,信息的不對稱也許就足以讓人賺到一比錢。
但,資本市場發展到今天,作為個體而言賺錢變得越來越難了。
機構早早已經潛伏,聰明的人聞風而上,而當普通人挺身而出,自然難逃被割韭菜的命運。
人人想成V,意味著V后再無V,因為智能投顧已經來了。
大數據可以用毫秒為單位生成一百種不同閱讀偏好的受眾,精準地發給一百個人,你還想靠業余水準創作內容發家致富?又怎么拼得過?
所以,收起投機的僥幸,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審視自己的重量,不時為自己的智商充充電,也許這才是我們作為普通人應該做的吧。
我就是我在理財路上踩過的最大的“坑”,希望自己能夠吸取教訓下次再遇到它會一躍而過。說給你們聽也是希望你們碰到它會一眼識別它的“真面目”而不是被它歲月靜好的假象所迷惑。
相信,我們一定會越變越聰明,越變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