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鴨綠江畔的一座小城,深夜十點,賓館的桌前。一天的任務完成,出差的任務在一天內辦結,第二天要回到我所在的城市,繼續日常的忙碌。
小城的夜靜悄悄。從八月份以來養成的習慣,每天都要做一些記錄,即便是出差的路上。這三個月來,是我出差頻次最多的時候,從南走到北,從南國珠江畔到了北國鴨綠江畔,路上是熬煎的,好在風景怡人,遇見不同的人,記錄不同的風情民俗,未嘗不是一種收獲。這段時間也是我不間斷更新文章最多的時候,至今為止已經持續更新了120余篇,雖然閱讀量始終很保守,但感謝仍舊有一眾讀友始終在文章后留言,支持,讓我知道,還有人喜歡我的文字,還有人像我一樣,在簡書堅守著。
在《談寫作》這個專題寫作中,我是間斷性進行更新的,有一些寫作中的小感悟和小收獲,都會及時的記錄下來,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所以和一些系統的寫作圖書比較看,這個專題傳遞的信息稍微零碎,長處是都是在寫作過程中所思所想進行總結的結果,多少有些有用的內容在,所以還吸引了不少讀者關注該專題,這樣對我來講更是一種激勵,讓我在堅持寫作這條路上繼續前行。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潛心下來好好的研究了幾本市面上談寫作的書籍,但是對比著看完之后,發現寫作經驗這個事情,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有著普世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悟還是不同的,比如就在運用素材這個問題上,有的作者認為“舉例子應該用知名人士比較好,原因在于這些人物自帶流量,能夠讓文章更具有傳播力”,而有的作者則相反,認為“舉例子當然是自己親歷過得呀,作者談自己的經驗經歷,讓讀者看著更為真實,更有說服力”,看完兩本書對比后,笑一笑,放下書,對自己說,管他呢,做自己,怎么順手怎么來。
我是一個在寫作上比較隨性的人,基本是想到哪里,列出提綱,填充好素材,然后潤色一下語言,認真調整一下結構和內容,一篇文章就寫好了。我寫文章的速度很快,基本每天保證有40分鐘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寫出2000字左右的文章,但這背后的積累需要的時間,是無法用確切的時間來計算的,因為所用例子基本都是信手拈來,原來看過的書,遇見的事兒,因為記錄到自己的素材本上,寫過了自然也記錄在自己的腦海之中,所以隨手調取出來,就可以很好的滿足文章的需要,而在周六日時候,時間會更充裕一點,會思考一下未來一周的寫作計劃,列出文章名,然后對上素材,甚至會借用這休息時間,一天內一口氣寫上三四篇文章的時候,也是有的,因為想寫的東西太多,有時候就這樣自然而然就有了。
有朋友問我,在寫作過程中,有沒有自我懷疑過?懷疑自己沒有寫作的天分,懷疑自己不會成功。這個雖然內心有所遲疑過,但不曾真正懷疑過,因為一個人真正愛一件事,就會認真的去將它做到近乎完美。有的事,不是你做了就會成功,但你沒做肯定不會成功。你想成為在寫作領域有影響力的人,但卻始終不肯下功夫去打磨自己的文字,那么你的夢想最終只會變成空想,所有出身平凡的成功者,都是靠著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打拼拼出來的,就像好的文章是一個個字寫出來的一樣,你即使想成功,也要給出讓對方推你一把的理由,在拼爹不成拼技能的時代里,自己的努力才是最大的助力。
在簡書的兩年多時間里,我遇見過不少優秀的作者,至今已經出了6本紙質書的沐丞便是其中一位。從2016年9月份左右開始關注他,到現在,兩年的之間,看著他的文章,追隨著他精神的脈動。雖然不常聯系,但從他堅持更新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他文字的不斷成熟,和對講故事的駕馭能力的不斷增強,他的堅持,讓他持續不斷的輸出優質的內容,他的自律,讓他的文字常讀常新,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但他又是一位極其低調的人,在工作之余,好好更新自己的文章,不講課,不授課,像是田間地7熟透了的谷穗,將頭重重的埋起來,勤懇的撒播著專屬于自己的果實,如今第六本書出版,我相信他的第七本,第八本也已經預約給出版社,如此誠意十足的寫作態度,是每一個愛寫作的朋友都應該堅持的東西,先不要問什么結果,先把優質內容創造出來,再用這些優質的東西去換你想要的東西吧
人生啊,不就是一場浩大的交換嗎?以各種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方式。
如果說,我對寫作沒有私心,那是不可能的。我曾想過無數次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變成一本書的模樣,當然前者容易實現,且實現了很多次,但后者卻要難的多,雖然說現在出版業很是發達,好的內容不愁出版,但我們仍舊看到很多好內容被淹沒,而流行在市場上很多內容卻又是那樣的讓人不忍直視。所以在產出好內容的同時,機遇對一個人是非常的重要,寫作者需要多方面的去考慮選題,去調查讀者的閱讀愛好和品味,并深挖自己所寫領域的問題,讓文章既有故事感,又有深度和價值,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作者投入極大的心理去謀劃,去整理,去創作。
但我相信,寫作能夠讓一個人變得更好,好在觀察問題更全面,描述事件的文筆更細膩,樹立文章的架構更清晰,思考問題的角度更深入等,在無形中,讓人思考力提升,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講,是無比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