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只看到一個滿口臟話,覺得全世界都是傻逼,只有我是最純潔的一個人。在看之前我并不了解這本書的歷史背景,一直覺得這本書可能是90年代后的,不過看了幾天后腦海中卻始終浮現出一幅很老的畫面,就像電視里美國剛開始有攝像機的無聲電影一樣,所有的人都穿著"老土"的服裝,那是一個燈紅酒綠、社會混亂,所有人都在尋找出路的時代,事實證明我是對的,此書出版于1951年,正是二戰后美國的真實寫照吧。
“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這或許是此書最出名的一句話。不敢自謙,不過,正如我一直堅持的價值觀一樣:人,是可以平凡的。比如愛情,現在的社會本沒有歷史上那么轟轟烈烈,也不會有什么海枯石爛,最多相隔萬里,那也能通過網絡時時通訊。說的太多,感覺這段和此書的主題并無多大聯系。
第一次接觸意識流的小說,覺得有些晦澀,有些不解,但霍爾頓的世界可能每個人都經歷過。比如我們的成長,每個人的成長或許都伴隨著成年人的不理解,有的人在這過程中練就了挑戰世界的本領,而有的人則在反抗的過程中漸漸成長為自己曾經討厭的人。成長過程中,無論堅持了以我,還是改變了自我,都沒有錯,最終他們都會走向自己一樣的人生,哪怕不是曾經希望的,但一個成年人可能更懂得珍惜現在。不是認命,而是認清了自己。
故事最后的結局也讓人們爭論不已,我想,霍爾頓現在已經長大了吧,理想被一個一個擊破,到底是繼續反抗世界還是改變自己,現在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今年過年回家,我仿佛變成了故事里的男主角,憤世嫉俗,以前覺得沒什么的事情今年卻突然感覺十分憤怒。
為什么我今年回到家成天就感覺這里活著真累呀,錯綜復雜的親戚關系,成天都擔心著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遇到各種不公平待遇卻又忍氣吞聲,明明討厭的事情卻又有各種原因不去拒絕。。。
這是我2月7日發表的一篇微博,怎么說呢,以前可能覺得這些離自己太遠,所以沒去在意。但是即將畢業的我,又碰巧在這個節骨眼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刻,實在無法適應,只能邊罵邊去接受自己能接受的。只希望,明天的我,依然是我曾經喜歡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