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那巖。
距離他最后一篇評測,已經有半個月了,現在才回過神來,難免有些鈍感。今天去知乎閑逛的時候發現,那巖自己提了個問題,問你希望「科技美學」的未來如何發展?才豁然驚覺。作為一個學生黨,原本看評測,視頻也好,軟文也好,不過是個人的興趣——順便流下滿嘴的哈喇子,眼饞又買不起的感覺太痛苦了。
有目的的看評測是起源于我要換手機,當時魅族MX4正預售,我猶豫不決。當時不知道那巖,就去看fview和zealr的評測,雖說二者都宣稱自己是獨立的評測機構,但我知道他們不是,可也不在乎,只要能給自己提供有意義的信息,就可以。
后來我買了MX4,在更晚一些的時候,有一次在b站看見了一個關于幾大手機的評測,其中有MX4,那是我第一次看見那巖。
思路清晰是我的第一印象。假裝有條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多弄幾個標題,多劃分出幾個版塊來說,誰都可以裝的像一個談吐不凡的家伙。不過要想真正擊中人心,就需要真正有道理的內在邏輯,那巖做到了這一點。他也分標題,不過分的很簡單,無非是打電話、拍照攝像、發熱續航,有時候做專題,比如幾部手機都是拍照出彩,可能就著重對比下——這么看來似乎毫無出彩的地方,“科技美學”有的,別人也有,別人還說的更專業,那么我為什么會喜歡科技美學呢……
因為他真正讓人覺得,他是為你考慮的。
我們也許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經驗:有一天你相中了一款數碼產品,市面上還有很多同類產品,區分它們的因素很多:價格、素質、外觀、廠商信仰加成……各種原因,林林總總,你不知道該選哪個。這時候也許你會找導購讓他們講解,但我想,也許更多人會拉一位比較懂行的朋友,你跟他說:“咱們聊聊,你幫著分析分析哈。”
這時候,他就如數家珍般把幾部產品挨個剖析一番,多數時候,都是實實在在的說“這個這方面強一點,但……我打個比方吧,就像休閑裝和小禮服,不一定是好壞,可適合的場合和人不一樣……”
又間或調皮的蹦出幾個專業字眼:“這個是XX的色溫,有點過于……”
不過,“欸你聽不懂吧?抱歉,我手頭正好有,你不是想看夜景嗎?走,我帶你照幾張,你自己感受一下……嗯?不是不是,我喜歡哪個?你別管我呀,現在說你呢!”
那巖的“科技美學”,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
你不會因為看了很“專業”的評測而更加迷惑——“那家的屏幕這么厲害呀,我是不是也看看那個?”更不會因為分不清是不是軟文而苦惱,你找了個朋友,聊了聊,轉而審視自己,明白了自身的需求,心中暗暗下了決定,到手之后也許后悔,也許滿意——但那個朋友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而且是站在你的角度,你思量一番,要是自己下決定,多半還有不如。
這是我最敬佩的一點,這才是我理解中的“思路清晰,有條理”,所以我看到視頻的第一時間心中就明白,“就是它了!”
可我仍然不算一個粉。我不是每期都看,甚至這個月我才關注了他的微博。至于他現在的主陣地——微信,因為個人的原因,我更是連安裝都沒有安裝。但我不欣賞他嗎?我不動情嗎?若是如此,又怎么還會有這篇文章出現。
不過他在數碼產品的評測上,思路清晰,并不一定就在商業上思路清晰。
現在“科技美學”停擺了,因為經濟上的問題。那巖平時的評測,要么自掏腰包,要么去向廠商借,有一期聽說搞不到手機,甚至去產品體驗店拍攝完成的。攝像也是,他一個人在公園里支著三腳架,一步一步測距,立定站好,開講。錄制完畢,后期一個人在家里默默的做。
勢單未必力薄,但一定走的很艱辛。
那巖停擺,據他自己說,經濟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做到后期,網友的援助已經令他經濟上沒有那么窘迫了——我想他應該是開心的,但他還是選擇了暫時告別,因為他在思考“未來的路該怎么走”,我相信他想明白了,一定會回歸的。而且明澈之后的回歸,必定是更自信的,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回歸。
我的共鳴也來源于此。
他在自述中說:“你有沒有因為錯過的事后悔,趁我們還活著,去試一次。”
這句話也許是每一個踐行中的理想主義者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因為他們可以大聲的向世人宣告:
我已經在路上了,你們呢?
然而個中的艱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他們的面前,曾經有兩條路,而他們說……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人生在世,談談飯碗的問題,一點也不可恥。餓著肚子實現理想,就算勝利了,賣相也難看了點。對于理想主義者來說,理想和現實的那個平衡點更難把握,他們更看重精神世界,可不得不向現實妥協——說是妥協也好,說是別的什么也好,這種磨合無疑是痛苦的。
我倒是挺能理解那巖,這是他視之為事業的東西,他當然希望能找到”未來“了。
在外人看來——即便是在我這個將要踏上”小路“的人看來,那巖在某些時刻,也是有些”矯情“的,但也許這正是他的可愛之處呢?我不在乎這些,我只希望我、那巖,能在那條小路上,走的更遠,走的更遠一些——因為這路美麗,你才選擇了他不是嗎?難道你就不想讓這景致多在你眼中駐留片刻?
那巖所面臨的困境是千千萬萬人共同面臨的困境。
我說這叫”那巖之殤“,也是千千萬萬人之殤;可我沒有悲觀,我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能夠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那巖的涅槃》,在那一天,一個熟悉的聲音在我耳畔回響:
你好,我是那巖,歡迎來到科技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