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上周的《曉松奇談》,曉松老師兌現了很久之前的承諾,開始了節目的口述歷史系列。第一集節目,他帶大家一起拜訪了他的忘年交,張治中將軍的女兒,張素久阿姨。
做為黃埔軍校高材生的張治中將軍,在國共雙方陣營中的關系都非常微妙,整期的節目,高曉松和張素久阿姨兩人,一直在圍繞國共合談時,張治中將軍留在北平,其家人從南京出發,輾轉上海,青島,最后在北平團聚的話題展開。高曉松極力的想得到當時整件事情的第一手史料,為所有的觀眾,還原真實的1949。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1949的這段歷史,對于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心中有的太多的謎,有著太多的疑問。同時每一個中國人,也多多少少聽說過無數種關于1949的說法,孰是孰非,孰對孰錯,無人可以辨別。也因為如此,請來1949的當事人口述歷史,或許是《曉松奇談》希望能夠讓看客們盡可能接近這一段歷史真相的一種辦法吧。
這一集節目的最后,加入了一段中央電視臺若干年之前的采訪,在臺灣的街頭,一位百歲高齡的老人,回憶起起自己的人生,最輝煌的歲月,就是在大陸和日本軍隊奮勇作戰,保家衛國。而當他暮年之時,這位江西的老兵,不能回到當年浴血奮戰,誓死保衛的的家鄉,引得觀眾無數的唏噓。
“那您有遺憾的事情嗎?”
“遺憾的。。。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回大陸。”
1949,我們聽過無數人講述的版本,看過無數的文學,電影,卻始終得不到最真實的答案。
在《曉松奇談》某一年的大作,13集的臺灣時,我和愛人踏上了那座小島。在島上的10天,我們看到了臺灣與大陸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那里混合著臺灣土著名族的文化,日據時期的教育的痕跡,以及1949之后,來到臺灣的老人們引以為豪的中華文化。臺灣的歷史凝固在一些我們到過的地方,中山紀念堂,國父紀念館,蔣先生故居。在那里,無數的史料告訴人們這個國家經歷的家國情仇。而在這些家國情仇的背后,是無數小人物的故事,從故鄉來到臺灣。雖然在大多數臺灣年輕人的眼里,國家就是這個小島,而不再是那片海棠葉子,但是老一輩的臺灣人,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不應該被人所忘記。
臺灣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人文文化。大多數臺灣人骨子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是一種接近中華歷史的溫良恭儉讓,他們平和、謙讓、不爭小利,他們相信自己生活的小確幸。他們中的很多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生活很像古代的文人雅士。幾件事情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墾丁的司機,敦厚老實,帶我們的一日游實實在在。高雄大大學,依山傍海,風景旖旎。臺中中山大學,大陸已經沒有的教會大學,教堂里的畢業典禮浸潤眾人。臺北,101新年煙火會和跨年演唱會的秩序井然。北投的圖書館,晚上10點燈火通明,滿是讀書的人群。陽明山中的臺北故宮,中華文化的精華震驚世人。蔣先生的故居內,面對先生最后病逝的床榻,臺灣老人潸然淚下。
無論大陸和臺灣最后是以怎樣的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他們的故事,而對于我們這些人來說,臺灣除了是一個旅游的目的地,更應該成為我們探尋一些歷史,了解我們所在的國家的一個過程。
這里,有大歷史碾過的痕跡。
這里,有溫良恭儉讓的人民。
這里,保留著我們的過去。
這里,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我一直對身邊的人說,到目前為止,如果拋開純粹的旅游的概念,如果想深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地方,我最想去的,一是日本,二是臺灣。日本在戰后的迅速崛起,以及他的文明、文化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是值得每一個東方國家去學習。而臺灣,更多的是讓我們能夠從了解我們自己的過去開始,從現在勢利的社會看去,去展望我們民族的未來。
最后附上于右任先生的《望鄉詞》,短短一篇包含無數人一生的遺憾。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也許有一天,我會去慈湖,去看看蔣先生。歷史永遠沒有真相,或者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自己歷史的真相。又或者說歷史有沒有真相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怎么影響世人,怎么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方式,怎么影響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