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郊野蔓草青青,綴滿露珠晶瑩。有位美麗姑娘,眉目流盼傳情。有緣今日相遇,令我一見傾心。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顆顆晶瑩。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美多情。今日有緣喜遇,與你攜手同行。
所有故事,都在遇見中開始。
為了這美麗的一刻,有人在佛前求了500年。
而500年后,也只是ta必經路旁的一棵樹,沉默的遇見, 化成漫天凋零的心。
這是最凄慘的遇見,一個人的遇見,從遇見那刻起,所有結局都已開啟。
有人告訴我,麗江,是最好的地方,不期然的上演著一場場美麗的邂逅。
那里天明水秀,青磚石瓦,如果有幸走在黃昏的蜿蜒的小路上,暖暈紅霞,迎面看見一個安靜佇立的人或是信步悠然的人,相視微微一笑,仿佛愛情,就在這里滋生發芽。
他說的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至少我是不大信的。邂逅成一見鐘情的故事,都有被藝術的嫌疑。不過,麗江,還是很向往的,不是因為可以遇見誰,而是可以在這個環境最相似唱著“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的地方,幻想一下,故事里“邂逅相遇,與子偕臧”的浪漫。
今天的遇見,有太多場景可以提供。優雅如咖啡廳,安靜如圖書館,即便是霓虹燈下的噴水池旁,都能營造出符合人心的情感。而在兩千多年前的鄉村里,遇見的地方就顯的極為可憐。
《詩經》里,《關雎》和《漢廣》是最有名的愛情詩。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在水邊遇見自己心愛的姑娘。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就連《桑中》這首回憶愛情的詩歌,回憶的場景也是在淇水岸邊。更別說,大家耳熟能詳的《蒹葭》,你看,癡情的男主人公魂牽夢縈的姑娘都“在水一方”。
可能水邊是那個時代愛情里必不可少的地方。無論是苦思還是約會,波光粼粼的水面,偶爾隨風漾起的漣漪,飄搖的白蘋,都給空曠安靜的天地,點綴一點點靈動的氣息。
亦或者是因為水的質性——明澈,純潔。就像愛情那樣,晶瑩剔透的一眼看穿。所以在當時文明淳樸的時代,水邊,就成了年輕男女飛揚青春的地方。
而這首《野有蔓草》的男孩子卻不一樣,他在田野蔓草之間,看見了自己心儀的姑娘。
那是清晨,露珠偎在嫩嫩的葉子上,陽光打在上面折出七彩的光,有一位眉目明秀,青絲飛揚的女子在他看見她的時候,正好的,也看見了他。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像是上帝精心策劃的演出,他們彼此遇見。
故事由此開始,無論結局如何。這開始,是美好的。兩顆怦然而動的心,彼此攜臧。
《野有蔓草》這首詩,簡單的只有48個字,其中15個字使用兩次。只有12個字不同。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首小詩,卻留下無限的想象。只有蔓草,零露,美人。剩下的,就都是我們自己的腦補。牽手漫步,耳鬢廝磨,嬉戲笑鬧,背靠著背靜坐無言......只要你能想出來的,就都有可能。只要你能想出來的,就都是愛情的樣子。
而她吸引我的地方也在這里。看著一首詩,想象詩里的場景,不如說通過這詩看見自己的故事。曾經青澀的我們,也有過這些青澀的經歷。所以她顯得尤為親切。只有幾十個字,你卻感同身受。連情節都沒有描述的過程,你卻深深切切清清晰晰地看見——她的欲嗔含羞和他的滿目柔情。
記得看過的書和電視,最讓我喜歡的相遇是《戲說乾隆》里,乾隆和程淮秀的第一次相見。確切的說是乾隆單方面看見程淮秀。
故事里的女子,太多太多的是沉靜溫婉的站在那里,盈盈一笑或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然后男子就驚艷了時光驚艷了人生。
這遇見,永遠逃不開的是女子的傾城容顏使得男子顛倒,或者是女子的嫻靜氣質惹得男子頻頻側目,完全沒有程淮秀騎馬飛揚,英姿颯爽的豪情。
她也美,可美的并不傳統,并不相似。
在乾隆的眼里,一個女子,騎在高頭駿馬上,身后是追隨她的熱血兒郎。她目光炯炯,氣勢逼人,衣裾逆風飄動獵獵作響,馬蹄揚起塵土,模糊了她的樣子,朦朧的像個女將軍。
一身紅色的披掛,出賣了女子的情態,如果她稍稍微笑一下,定也是嬌柔的,可偏偏是冷峻的一張臉,猶顯得她巾幗的霸氣,女子的剛強。乾隆在道旁,目不轉睛的看著,竟是癡了。
莫要說男子看了心神蕩漾,就是屏幕外的我,看見那樣的姑娘,也欣羨不已。
現代人都說氣場相同的人,才更容易彼此吸引。這也許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武功繁盛開疆擴土的一代英豪會一見鐘情于一位英姿颯颯的飛馳在馬背上的女人。這大概就是我們說的氣場相同吧。一樣的剽悍,一樣的領袖魅力。
如果有一場邂逅是動人的,即使結局不如意,也會安撫以后的日子。如果上天垂愛,結局是圓滿的,那執子之手,與子偕臧,該是多么的平實溫情。
然而,邂逅是兩個人角力相當的較量。任何一方遜色,都有可能成為癡男怨女的單相思。而人性往往更容易愛上比自己優秀的人,說仰慕也好,說崇拜也罷,抬頭就能看見那個人的光輝,神采奕奕耀人眼目。
但沒有多少人愿意去俯身告白,即使俯身的時候更容易得到幸福。
在邂逅里一見鐘情的,鐘情的不過是對方身上的光彩,大多不夠真實。唯有日久生情細水長流的接觸,才能全面完整的看見彼此,那時如果還能相親相愛,廝守一定是可以預見的結局。
詩中的“有美一人”,我更愿意理解成品行美好的姑娘,而不只是美目盼兮的漂亮姑娘。《詩經》的風格淳樸平實,不該如此淺薄的執著于年輕美貌,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女子的“適于生活”也許才更重要。
所以這多情的小伙子,看見勞作在田里的姑娘,
也會想入非非了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的日子,雖沒有貴族生活富裕悠閑但也是最長情最溫暖的人間煙火的味道。如果因喜愛而萌生結婚生寶的想法,也是件可喜可賀的事。總好過現在人的急躁,看見對味的女人,還沒鋪墊好章節,落筆就點在床上。
還好,那時的民風單純。人心也不似現在人的復雜隱晦。他們大膽熱烈,對生活充滿天然的情致,高興也唱,悲傷也唱,唱得讓兩千年后的人聽見了也會興奮會心酸,會感慨文字的魅力和無限想象空間,明明只有幾個字,卻寫出了千回百轉的心思。
當很多人說《野有蔓草》是發生在風清日麗的陽光下時,聞一多先生卻另辟蹊徑,想到了晚上。想象下月華滿地,蛩鳴淺淺,露珠斜綴在草葉上,晶晶亮。然后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上演。沒有人打擾,安靜而柔和,充滿著詩情畫意。
每每這時,我都會想起《野有死麕》這首小詩。就像《野有蔓草》的兄弟篇。她是青春男女幽會的故事。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你看,愛情永遠是青春的標志。在人類聚集的地方,只要有男人女人,就有情感的火花。
勞作的男孩,干著活都消停不下蕩漾的心思,還在思考著如何追求自己心儀的姑娘。可喜的是,這次的相遇有后續的發展。男孩女孩跑出來見面。
初讀時,最后一段怎么也不明白,看了注釋才發現她的可愛。那種女孩子的靦腆含羞和男孩子的情不自禁全通過動作寫了出來。
見了面太興奮,太開心,小聲的說著知心話,男孩子不自覺的拉拉姑娘的手或者衣服,小姑娘怕被別人看見,嗔怪著說別動我的圍裙,別惹狗狗亂叫。
我一想到那畫面就想笑,活脫脫現實中的我們。喜歡在一起又擔心被長者看見。
約會時,一邊卿卿我我,一邊小心翼翼。就像一場戰斗,無論智力還是腳力都能爆發驚人的潛力。
任何隱秘的地點都能被挖掘到,互訴衷腸的同時要眼觀八方,有陌生人走過還要裝的坦坦蕩蕩。即便如此,每次見面都不會覺得累,每次都興奮的可以傻笑好幾天。
記得我六年級時心思萌動,喜歡同班的男生,學校里總是會時不時的偷偷和他說兩句話,又擔心其他同學看見笑話,偷偷的眼神示意,飛速的紙條傳達,只要能接觸對方的,什么形式都不亦樂乎。
那只是十二三歲的孩子,?不懂什么是愛情,就是喜歡看見那個人。無論他在寫作業,在踢球,在做衛生,只要看見他,心情朗朗的明麗。以至于很多年后的今天,我還是經常會夢到他,夢到我們一起上學,互生好感。
那不算是初戀,因為沒有相愛的人可做的一切甜蜜的事。甚至沒有牽手,沒有相擁。
然而那段經歷就是那么美好,那么純粹。干凈的只有兩顆互相愛慕的心,簡單的只是我想看見你,僅此而已。
所以說,《詩經》不只記錄了當時人的生活故事,也預知了后來人的情事。或者更準確的說,人類的一切情感,歸根結底是一樣的,由心而生,再演化出許許多多的方式。縱然今天的我們內容更豐富,情感更復雜,也不過是最初的圓心,放射出的無數可能。
如果年齡不會帶來太多世故,如果歲月沒有剝離那點純真,會有多少人,還愿意在遇見千百人之后,怦然心動的感覺,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