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一個產品從0-1的過程,包括前期需求的獲取、分析、通過分析得到用戶模型及核心功能點、構建原型及需求文檔、產品研發上線。那么從需求的獲取到用戶模型建立、確定產品核心功能其實就是0-0.5的過程,完成了前期的核心工作,再進行原型設計、產品研發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在進行方法介紹的同時,會穿插一個關于“在線教育”行業“英語培訓”產品的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產品小白更容易理解產品0-0.5的過程。
一、獲取需求:
產品是建立在需求上的,需求階段如果出現偏差,產品會出現偏差。要尊重需求,專注需求。
關于需求的本質可參考我之前的文章“通過“遞弱代償”再看產品需求本質”。
二、如何獲取需求:
需求的獲取一般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分析方法。
定性,明確產品需求的本質。定量,通過大體量的調查數據對需求進行分析、判斷。
三、獲取需求的具體方法:
1.行業分析報告
行業分析報告是獲取需求最便捷的方法,通過對分析報告進行分析,在第三方數據基礎上做加工。
【實戰案例】通過36Kr關于“K12(K12指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在線教育行業調研報告”對在線教育行業的英語培訓產品進行分析研究。
根據報告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家庭收入教育投資占比幅度大,根據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顯示,中國家庭教育消費占家庭收入中有1%-8%用在課外輔導消費上。
人口紅利減少,家長對教育的付費意愿強; K12在線教育市場有巨大發展空間。
線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線城市有人才,經濟,政策等優勢。教育資源豐富。二三四線城市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在線教育利用互聯網紅利,突破時空間、地域的限制,整合分散的教育資源。
需求分析:通過行業分析報告發現,目前在線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契合學生需求,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提高學生在線教學的用戶體驗是在線教育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結:行業分析報告可以從整個行業的視角快速獲取信息,了解整體行業是否有可挖掘價值,一般得到的需求并不詳細,還需通過其他需求獲取方法得到更豐富的需求信息。
2.用戶訪談(定性)
一對一用戶訪談:
一對一訪談一般是面對面和用戶進行訪談聊天,獲取更加詳細的信息。在較好的空間和時間環境里進行深度溝通,最好在產品需求的場景中進行溝通。不過針對很多時間、空間限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如微信聊天,QQ聊天的形式和用戶進行一對一溝通。本文中的實戰案例采用了QQ聊天的方式進行一對一用戶訪談。
焦點小組訪談:
焦點小組訪談一般會組織多名用戶,以小組的形式對某些主題進行討論,通過小組討論獲取用戶需求信息。通常需要一個人進行小組主題主持,另外一個人進行討論內容的詳細記錄,訪談結束后對內容進行深度分析。
【實戰案例】通過行業分析報告發現目前在線行業教育有很潛在市場,針對目標用戶進行一對一的用戶訪談,挖掘更多用戶需求。
首先,確定訪談目標。目標,了解目前線下培訓中的弊端以及目前線上培訓中的不足,通過與用戶討論挖掘用戶的需求。
然后,設計訪談內容及問題。問題主要涉及課程時間長短、授課內容范圍等。
上圖為前期對內容及問題設計的大概設想,其實訪談內容也會根據每一個用戶訪談后的效果進行修改,上圖中的問題就是在進行了2個用戶訪談后修改的結果。
最后,不說廢話,直接進行用戶勾(fang)搭(tan)。
截圖為兩個用戶的訪談記錄截圖,截取了一些關系問題回答,通過對訪談記錄的總結發現了線下課程與傳統線下課程相比的兩個不足:互動和約束力。
那么在對線上課程產品設計的時候就要著重考慮如何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同時如何設計產品對學生的約束力,讓學生可以認真聽課。
總結:一對一的用戶訪談一般訪談對象不會很多,通過用戶訪談可以發現明確的需求,對需求收集會更加準確詳細,一般會結合調查問卷的結果一起作為參考。
最后提一點實踐中的感悟,在設計訪談內容時,有些問題可能是實際進行訪談中才會發現的,通過訪談內容來修改完成設計的訪談內容,迭代優化效果會更好。
3.調查問卷(定性、定量相結合)
調查問卷中的題目主要分為開放性、封閉性。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由被調研對象自由填寫答案。封閉性問題有固定的選項,被調研對象只需根據情況進行選擇即可。
針對于封閉性問題,盡量不要用太多的“是”和“否”作為選項。
注意:問題設計要符合從簡單到復雜設計原則,在開始的題目中盡量做到有趣,調動被調研對象的興趣和積極性。先封閉式問題后開放性問題。
【實戰案例】通過用戶訪談結果的分析,整理用戶調查問卷,對一定體量用戶進行問卷調查,從而判斷核心需求,以及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對用戶模型的建立以及第一版產品的功能選取作為參考。
調查問卷中的一些題目設定和用戶訪談中了解到的情況會有一定關聯,比如上課互動方式的選擇,分析用戶喜歡的互動行為,增加課程中的互動頻率。是否有助教輔助教學以及課程作業的反饋是為了判斷如何對學生在線課程效果進行把控,提高課程的約束力,讓學生可以很好的聽課。
總結:將調查問卷的反饋結果進行統計,判斷產品需要首先解決的核心功能是什么,為產品決策做參考。
4.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一般是對現有產品功能、需求進行改進優化所用到的一種需求獲取方式。往往出現的場景在產品上線之后,運營過程中發現產品的一些功能并不令人滿意,通過對產品運營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目前產品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和優化。
本文中的實戰案例還沒有成型,所以在這個需求獲取方法中,暫不提供案例分享。
其實需求就來自于生活當中,來自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為PM一定要善于觀察生活,觀察周邊的人和事物,需求無處不在。
接下來說一說需求收集到手后,如何對需求進行分析呢,如果判斷哪些是有用的需求,哪些是待討論的需求,又如何對需求進行優先級判斷呢。
一、KANO模型分析法
KANO模型定義(五種用戶需求類型):
必備型需求:用戶認為產品必須有的屬性和功能。如果沒有,用戶不滿意。如果有,最多滿意,無法形成驚喜。
期望型需求:不是必須的屬性或服務,但是他們希望得到的功能。在市場調查中,用戶談論的一般都是期望型需求。
魅力型需求:提供給用戶一種完全出乎意料的產品屬性和服務,給用戶以驚喜,提高用戶對產品的忠誠度。
無差異型需求:無論提供與否,用戶的滿意度不會改變,用戶不在乎。
反向型需求:用戶沒有此需求,提供反而會導致用戶滿意度下降。
KANO模型應用:
通過KANO模型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需求對于滿足用戶的滿意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必備需求是相當于產品的基礎屬性、框架,是必須要有的,如果沒有用戶是無法使用的。對于期望型需求以及魅力型需求,尤其是魅力型需求就是產品的點睛之筆,讓用戶眼前一亮的功能。
那么對于需求的優先級排序,必備屬性>期望屬性>魅力屬性>無差異屬性。
二、學會做減法
對收集到的所有需求,不可能在產品初期都滿足。那么如何做減法,保留哪個需求而刪除哪個需求呢?標準還是根據產品的核心功能,針對產品的核心定位、核心業務及服務進行需求分析。對于圍繞核心功能的需求進行保留,邊緣需求刪除或保留到以后的版本再做參考。
三、產品專家團隊決策
直白點說,就是將和產品利益相關的負責人聚到一起,針對需求展開一個撕逼大戰。這里就考驗產品經理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屬于產品經理軟能力之一,如何做到將所有產品利益相關人的訴求整合到一起,并且盡量做到誰都不得罪。
四、A/B測試
比較A/B兩種方案得出的結果,選擇相對更好的一種方案進行應用。A/B測試要有相對成熟的團隊以及相對體量的用戶群基礎再進行測試。
依靠A / B測試, CareLogger把注冊按鈕從綠色修改為紅色增加了34%轉換率!AB測試往往可以得到針對于產品的某一個功能如何做決策或對功能的改進起到客觀指導作用。
五、產品優先級定義
針對于還未上線的產品,處于0-0.5時期的需求,如何對需求進行優先級抉擇呢?
需求優先級定義
? 重要且緊急
? 重要不緊急
? 緊急不重要
? 不緊急不重要
針對于新產品未上線時需求特點,可以根據KANO模型五種需求類型。
必備需求 > 期望需求 > 魅力需求
在產品初期,必備需求就是產品的基本功能需求,構成產品的框架。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后還是要提一句,針對不同需求以及產品定位,還是要記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掌握方法是一方面,還要和實踐相結合。
六、彩蛋--PM所需文檔模板
其實對于產品小白來說,在進行產品工作當中,對于一些文檔的編寫時最頭痛的,沒有任何產品經驗的人,不知道應該如何采集需求,如何記錄需求。
這里通過結合網上的一些課程經驗,總結了幾個模板供大家參考。
注:字體略小,我把各選項列出來:提交人、反饋人、提交時間、模塊、描述、分類、重要性、緊迫性、商業價值、開發量、性價比、狀態、對接部門、對接人、持續時間、項目名稱、發布時間、備注。(針對不同的產品,可對需求記錄項進行個性化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