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 九月二十八日
自從我家小毛頭開始學說話,家里又填了新樂趣。
從前我如何也想象不出一個寶寶學說話的勁頭兒能有多大,直到我家小毛頭大約從13個月大起開始蹦出像樣兒的單詞,我算領教了寶寶的學習勁頭兒。 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寶寶就開始練習學過的單詞,到晚上睡覺前一定把當天學過的從頭到尾地都復習幾遍才肯睡,甚至半夜醒來再睡的時候還要再練習一兩個單詞(說夢話的寶寶)。
從中文的單音節語素“馬、貓、門、毛、二、對” 到雙音節語素“媽媽、爸爸、阿門、襪子” ;從德語的“Danke, Nein, Ball, Bitte, Oma, Apfel.” 到英語的“Baby, No.” 三種語言加起來共18個詞) 。
因為是和我在一起的時間最多,自然會的中文也最多,其次是德語,因為爸爸只跟寶寶說德語,并且大環境使然。至于英文比較有趣,函和我說好了不教她英文,她自己看著學吧。
我發現幾個很有趣的現象。
第一 寶寶首選對她來說簡單的字說
比如,她最熟悉的是“媽媽-mama”,由此,她最先會說的是以聲母“M”開頭的單音節語素“馬、貓、門” 。
漢語“謝謝”自然比德語“Danke”相對來說難發音,當然大多外出時我們說“Danke” 的頻率多于“謝謝”。 所以除了之前會說的“爸爸、媽媽、阿門”,她正式說的第一個字是“Danke”,且帶有點頭示意的動作相伴,讓做父母的我們很是感恩。
寶寶喜歡吃蘋果,而函說“Apfel”的頻率一定沒有我說“蘋果”的頻率高,但她選擇說“Apfel”而不是“蘋果”。 我想原因比較簡單,對寶寶來說漢語的雙音節語素“蘋果”自然比德語的“Apfel” 復雜。
第二 在寶寶學說相同拼音、不同音調的兩個不同單音節語素時,有時會混淆音調。
小毛頭先學會說“貓-māo” ,發音非常準確。后來我常說“羊毛-máo” ,接著悲劇發生了,小毛頭看到貓的時候,發音就變成了“貓-máo” (跟她老爸說的一樣不標準)。直到現在,我已經懶得去糾正她了,反正我只能先保證我的發音標準。
幸運的是,她在說“媽媽”、“馬”的時候,發音非常標準,沒有混淆音調。
第三 寶寶喜歡盯著人的嘴型學發音
當我們外出,看見停在路邊不同的車時,她會一一地指著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看著我,嘴里不停地說“嗯、嗯”。 當我重點說“車”的時候,她總會回頭認真盯著我的嘴型看,然后在我重復至少六、七遍“chē” 之后,她才滿意地點點頭,把頭回過去。在家里讀書時也是一樣,小小的她坐在我的腿上并倚靠在我身上,我們每看一個圖,說一個字或者詞時,她都認著地回過頭來,盯著我的嘴型看,然后自己的嘴唇還做模仿狀,至于寶寶有一天是怎么發出正確的讀音來,我真的覺得是上帝太奇妙!
第四 寶寶能聽懂相當多的話,盡管還不能說很多
我們喜歡玩兒兩個游戲,一個是指五官、手和腳。當我們講圣經故事大衛和歌利亞,大衛用機弦將石子擊中歌利亞的額,歌利亞就仆倒......(撒母耳記上17)。我用指五官、手和腳來給她解釋歌利亞“仆倒”的動作變化。一開始歌利亞的“眼睛”是睜開的,仆倒后“眼睛”閉上了, 歌利亞的“手”仆倒后是投降狀......有趣的是,每次當我們翻到這一頁,還沒開始講故事,寶寶已經伸出小手,伸直小腳了。
另一個游戲是邊走邊學動物叫,我們走路時,最常見的小動物就是狗,這時,我們的游戲就開始了。寶寶學小狗叫“旺旺”, 媽媽就說“狗”, 然后媽媽說“牛”, 寶寶學牛叫“哞”, 媽媽學貓叫“喵”, 寶寶就說“貓-máo” ,媽媽學馬叫, 寶寶就說“mǎ”。然后再來一遍,媽媽說“狗”,寶寶學小狗叫“旺旺”...... 樂此不疲的娘倆兒。
媽媽由衷地感嘆十五個月大的寶寶學習勁頭兒真是足啊!
-------------------------------------
二零一五年 九月三十日完成?? 感覺有些東西真是要抓緊記錄,否則要么記不清楚,要么就沒心境來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