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圖譜丨“投資海外化”:2016年國內投資人緊盯的“新風口”

原文鏈接:http://www.startup-partner.com/1877.html

“2016年全球資本將會往美國涌入。”

聽到有投資人提及“投資海外化”的預言后,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回家略作功課,發現一眾投資機構早已開始海外布局了。這其中,有非常成熟的投資機構,如IDG、DCM、軟銀、經緯、紅杉等,他們在2014年前后就開始規模化布局投資;也有最近才“出海”的天使投資機構如PreAngel、海銀資本等,且據PreAngel創始人王利杰介紹,自2015年2月PreAngel啟動美元基金開始,已投資60個美國項目。

那么,海外的創業項目究竟為何讓資本如此追逐呢?總結下來,有以下四點原因:

①海外資本開放,歡迎合投且看重中國國內市場。

當國外的資本看到Uber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美國的時候,沒有誰想放過中國市場這塊兒“肥肉”。每個人心里都清楚,當一個創業公司若是拿到了中國投資機構的錢,那么離中國市場也就不遠了。

②海外項目多“旮旯”科技、精英創業,“小、專、精”且投資成本低。

國外基本上都是技術創新。尤其硅谷、以色列,基本都是一個團隊研發5—10年一項“旮旯”技術,這種創業項目往往投資成本很低,且后勁兇猛。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精英創業等也都無一不向中國投資人示好。

③“國內的創業項目越來越貴”。

這是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這一年來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雖然有融資額虛報的成分,但也不得不承認,國內的創業項目真的是水漲船高。PreAngel創始人王利杰曾調侃地說:“以前投資50萬夠企業活1年;現在平均要200萬才夠一家初創企業維持第一年的開銷。”

④國內的項目質量越來愈少、創業者的質量也越來越低。

由于創業的“鼓風機”越吹越猛,導致創業門檻的降低,五花八門的創業者越來越多,“拼車”創業、抄襲成風、刷單刷榜刷數據夸大估值和融資額的項目不計其數。

那么問題來了,“投資海外化”怎么投?中國投資人現在的動向又在哪里?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采訪并整理了全球最熱門的六大熱門區域大投資趨勢,這些地方,中國投資人已經或者即將進入其中。

1、投資美國:警惕三大誤區

美國是出了名的多“小、專、精”創業項目,還可以選擇合投、眾籌等硅谷主流的天使投資模式,降低風險的同時,還可以避免惡性競爭和估值泡沫,為創業者儲備更多資源。

多位投資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投資海外就是投資海外的項目,不必糾結創業者是不是中國人。而且中國人在海外企業界實力不夠,也不利于創業公司后期招納人才,所以既然出了國就應該直接把老外請過來。

海銀資本創始合伙王煜全也曾多次提到:“中國現在的海外投資有三大誤區,一是硅谷;二是互聯網;三是找中國人。”

王煜全指出,“美國創業的趨勢是圍繞高校走的,且高校創新趨勢還會擴展到互聯網之外,比如硬件創新”,所以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想提醒各位,不要單純押注硅谷。

2、投資印度:手機、貨幣和英語

據統計,2015年前6個月,印度互聯網僅公開的融資金額就已達35億美金,且海外融資額高于國內。

印度本土一位企業家表示,在印度這個如此多元化的國家里,只有三種東西能夠將這10多億人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第一是手機;第二是貨幣;第三就是英語。不僅指出了印度投資的市場空間,還一語道出了在印度投資、創業的優勢。

巨大的內需以及全球化開放的市場環境讓全球(包括中國)企業對印度投資環境虎視眈眈,手機制造業方面:華為在印度持續投資上億美金建設新的研發中心;vivo手機投資約1000萬美金成立印度銷售團隊;阿里巴巴加大在印度的投資力度,投資5.75億美金入股印度電商PayTM;小米的雷軍在印度發布專門為印度定制的手機并決心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線等等。

且從2015年開始,印度本地市場的雜貨店、管道業和食品外賣都變得更加數字化。Amazon, Ola, Flipkart, Snapdeal 和 Paytm 這樣的電商巨頭也在2015年前后進入了印度的零售市場,并在2015年左右,阿里巴巴、軟銀、DST和老虎基金也開始了對印度電商、打車軟件等巨額投資。

并且很多定居海外的印度 “技術人員” 回到印度,于15年創辦了自己的企業——Vikram P Kumar創辦了Explore,Mehul Sutaria 創辦了Transitpedia,SanketAvlani創辦了Taxi Fabric等等。都為國內投資印度奠定了巨大的契機。

3、投資日本:基因檢測市場受追捧

“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是誰?已經有多家機構、媒體等預測“基因檢測”。

自2012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日本傳統的醫療機構和藥企開始切入基因檢測業務,而投資機構模仿美國對基因檢測行業的熱捧,使得資本涌入日本基因檢測市場。截止到2013年,日本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機構高達738家,提供的基因產品琳瑯滿目,跨度涉及健康體質、疾病風險、美容、教育等基因檢測服務。

2014年,日本的互聯網巨頭們正式布局基因行業。同年中旬,日本移動游戲巨頭DeNA宣布推出名為Mycode的基因檢測服務,服務包括283項檢測內容,并且給出檢測后相應的飲食和鍛煉跟蹤提示。同年10月份,日本雅虎正式啟動個人基因組數據庫“Health Data Lab”項目,構建日本人的基因數據庫。

與此同時,日本大型電機制造商和通信公司也開始通過物聯網的思維進入基因行業。11月份,東芝集團開發了一種縮短基因分析的系統,只需要一周時間就能完成分析。基因行業的蓬勃發展給國外投資者機會進入。

再加上近日的“負利率時代”也使日本市場投資吸引力提升。尤其是日本采取的一系列企業治理改革、股票回購等措施以后,更加適宜海外資本進駐日本。

4、投資歐洲:關注異軍突起的柏林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稱,歐洲的風險投資資金只相當于美國的8%。但增速喜人。道瓊斯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歐洲公司總共獲26億歐元風投,環比增長41%。

而且在歐洲,柏林正取代倫敦,成為歐洲創業創新的中心。一家科隆的大數據公司做了個德國頭50名創業公司榜單,其中32家在柏林。第一批柏林互聯網創業成功案例,包括全球最受歡迎音樂分享服務之一SoundCloud,Facebook第三大社交游戲廠商Wooga,全球科學家和研究者的知名社交平臺ResearchGate等。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小編了解到,目前國內投資人在德國主要活躍在收購成熟企業,且領域涉及很廣。例如2016年一月份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宣布,以9.25億歐元收購Onex基金擁有的全球領先德國橡塑化機制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等等。

對于創業公司方面,目前是剛剛開始出現一些苗頭。最新消息,德國醫療旅游線上服務公司Medigo剛剛從中國的CL Global Healthcare融到350萬美元,下一步就要進軍中國市場。

但相對硅谷和北京的速度而言,投資者在這里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因為柏林的創造動力并不都是為了短期獲得大量財富和聲名,而只是因為科技。

5、投資以色列:戰略投資為主

以色列知名研究機構IVC與國際律師事務所Meitar聯合推出的一份《以色列高科技退出報告》顯示,2015年,以色列高科技退出總額超90億美元。其中軟件行業退出總額最高,幾乎占了退出總額的一半。而收購以色列收購高科技公司的資本53%來自美國,30%來自以色列本土,來自亞洲的占比5%,這其中印度貢獻了2%,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貢獻了3%。

中國投資者參與以色列高科技領域的投資路數主要分三大類:1.成為頂尖風投基金LP,或與其合作;2.高科技企業直投以色列初創公司,如百度,阿里,復星等;3.個人投資者借股權眾籌平臺間接投資。

Meitar律師事務所合伙人Dan Shamgar表示,目前涌入的中國資本,包括機構型投資者、高科技企業和政府投資者,對以色列的投資基本都是“戰略投資”,很少有純粹的財務投資。

6、投資韓國:“看上去很美”

1月份,彭博社發布了2016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其中韓國居首,且比排在第二名的德國高了近6分,更是甩開了近鄰日本(第4位)和中國(第21位)。但韓國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專注朝韓問題研究的研究室主任馬科斯·諾蘭德(Marcus Noland)說,在硅谷,新點子可能會轉化成欣欣向榮的創業經濟,進而助推美國經濟。但在韓國職場上,一個好的點子很少走出自己的圈子。“如果你是三星電子的科學家或者工程師,當你想到一個絕妙的新點子,你不會(像在美國那樣)辭職、給風投資本家們投商業計劃書、再設立自己的公司——你會進入三星電子的管理層。”

所以,目前投資韓國或許還不是時候。

預告:

接下來,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將會推出《投資圖譜》系列報道,每周為創投圈呈現全新的投資圖譜的深度分析。敬請關注思達派網站及公眾號。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琥珀,聯系方式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