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國出兵
晉楚的第三場大戰眼看要一觸即發的時候,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晉楚的戰績。
晉楚,之前有兩場大戰,
其一、城濮之戰,以晉國全勝姿態而告終
其二、邲地之戰,晉國內訌,晉國大敗虧輸
晉楚,各自一勝一敗。晉楚此時,實力應該說是勢均力敵的,因為晉國國中有三郤專政,同樣楚國南部也面臨吳國的挑釁和國內的變亂。
對于要不要攻打鄭國這件事情。晉國決定打,必須打。
于是575年,晉國出兵伐鄭。
晉國一出兵,鄭國就去找楚國搬救兵去了。楚共王派子反為中軍,子重為左軍,子辛為右軍。
楚軍北向,到達申邑,子反去拜見老臣申叔。問申叔,對于這場戰爭的看法。
申叔問:晉國出動多少人。
子反說:幾乎晉國全部兵力
申叔說:你覺得晉國和楚國,誰強?
子反說:應該不相上下,晉國略強于楚國。
申叔說:那楚國必敗無疑。楚國一不占道義,楚國首先背棄會盟。二不顧人民生死,在春耕之時出兵。這樣的情況,楚國怎么可能贏?
其實,我們還有一點不知道。按道理來講,楚國背棄盟約,確實是楚國理虧。但是晉楚出兵之時既然都是農耕之時,為什么說楚國不占先機呢?
我們看楚國此時,中原國家除了鄭國以外,其他國家幾乎都是先向晉國。此外,楚國南部有吳國在后方搗亂。
最麻煩還不是人心向背的問題還是士氣的問題。
鄭國使者回到鄭國,報告楚國的情況。
他說:楚國行軍速度很快,經過險隘之處,行軍的排列不齊,缺乏紀律性。
軍隊紀律性是軍隊重中之重,特別是古代戰爭。古代戰爭的武器裝備差距極小,楚國占有銅祿山,銅礦豐富,按道理楚國的武器裝備應該不錯。
戰爭贏在哪里?就是士氣和紀律性。所謂士氣,就是一定有確信,包括戰爭的意愿。所謂紀律性,就是軍士相互配合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講,管理學上的第一設問就是,如何提高組織的匹配度。
如果把我們的人體視作組織,那么各個器官,甚至各個細胞的都必須匹配,無論任何細胞,如果不受規定的盲目增殖,也就是各個細胞的匹配度開始變動,那么我們就會生病。同理,在一個管理組合中,最重要的就是匹配度。各個機構林立,最頭疼的也是匹配度。一個組織越大,他的匹配度就要穩固,否則組織可以立刻破潰。
2、士燮之憂
楚國這方對于戰爭不看好,晉國這邊也差不多。
士燮聽說楚國出兵了,再次要求退兵。
他說:我們退兵吧,就假裝打不過楚國。打楚國這件事情不是我們能承受的。
大家都不同意。
晉、楚兩國隨后在鄢陵相遇,士燮再次希望退兵。
郤至馬上就諷刺士燮說:韓之戰的時候,晉惠公潰不成軍。箕之戰,先軫戰死。邲之戰,晉國戰敗。這是晉國三大恥辱。現在又要避開楚國,那不是恥辱嗎?
士燮說:今日不同往日,以前秦、楚、狄、齊四國威脅我們的生存空間,不得不打仗。現在秦、狄、齊早已臣服,我們沒有必要打這場仗了。就退一萬步講,我們晉國此刻打贏這場仗,我們就會更加驕傲,晉國滅亡就不遠了。
大家不聽。
士燮的兒子首先就不聽他父親的勸告。
晉楚兩國當時在鄢陵軍營靠的非常近。
楚國早晨,早早就逼近晉軍,意圖占領先機。現在,如果晉軍此刻列陣,那就是楚軍的刀下之鬼了。晉軍這方十分害怕。
士燮的兒子范匄說:既然楚軍不想我們在外面列陣,那我們就填平鍋、井,就在里面列陣,其他就看老天爺的指令吧。
這可以講,就是決一死戰,相對于破釜沉舟之策。
士燮聽說以后,拿著戈就跑出來,一邊跑一邊罵說:小兔崽子,國家存亡,你竟然只用天意決定,你懂什么?
這句話透露出的信息其實太大了。可是很深刻揭露,春秋時期的特點。為什么呢?
如果各位還記得,以前的打仗都要干什么?
占卜,既然是占卜,不就是聽天命嗎?可是士燮竟然說國家大事不能訴諸于老天爺。
這里就要講一講,占卜在早期軍事的莫大貢獻。
要知道,人類所有知識都是建構在占卜上。無論是現在看似真理的科學理論,他的根本訴求就是通過規律把握未來。本質上跟原始的占卜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假想一下,最原始的時候,兩個氏族打仗,你除了占卜你還能做什么?
派間諜考察一下對方?絕對沒有這個可能。因為當時都是血緣群團,我們都是姓“姬”的,各自都十分熟悉,忽然看到一個人,從來沒見過,一看就是其他部族的人。自發的就抵觸,你有什么間諜可以行使。
那么部落領導人總要打這場仗,而打仗最害怕,軍心動搖。即使一個錯誤的決策,也比搖擺不定的決策好。
所以怎么辦?占卜,老天爺要我們怎么辦,就怎么辦?
當后來,軍事上,我們能獲悉的情報越來越多,占卜肯定不行了。于是周朝出現所謂“重德”的觀念,已經將天命,改成了領導人的德行好壞了。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到了《孫子兵法》成書的時候,直接提出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所謂廟算,你想想,原始時代,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算個什么?只有你能獲悉對方的信息,你才有足夠的能力去算。
《孫子兵法》接著說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
所謂“不可取于鬼神”,就是警告軍事統帥,不能占卜。很明顯,《孫子兵法》成書的時候已經有一套獲許對方信息的方法。
書歸正傳的是,士燮為什么這么謹慎?
因為士燮害怕?怕什么呢?怕禍及子孫。我們來看看,晉楚的戰爭,從晉國來看,免不了的是內部卿族爭權。
除了第一場,城濮之戰,晉文公當時的威望,卿族實力尚未發展起來,還沒有多少爭權奪利。
第二場的邲地之戰,直接就是卿族爭權奪利,導致戰敗。
現在第三場戰爭,卿族內部擠壓,跟過去比有過之無不及,趙氏被殺,三郤專政。開戰之前,士燮就警告,內部的問題。士燮自然很明白,如果這場仗,自己家族有一點問題,戰爭過后,免不了趙氏之禍。
可以講士燮的眼光別致而深遠。而他的兒子卻不懂他老子一片苦心。
欒書說:楚軍輕佻,我們先保守,堅決不出戰,等他們退兵的時候,再突然襲擊,就可以取勝。
3、戰前部署
欒書說完話,郤至就大聲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他說:我們不能才去保守政策,我看楚軍雖然來勢洶洶,但是沒什么可怕的。他有六大弱點。
其一、楚軍兩個統帥不和
其二、士卒疲憊
其三、鄭國士兵列陣無組織無紀律(鄢陵之戰是鄭國、楚國聯軍)
其四、楚軍的蠻人不對,沒有陣法可言
其五、打仗不避免晦日(月末,不吉利)
其六、布陣士兵懶懶散散
這樣的將士怎么能贏呢?趕緊出擊,不要失去戰機。
郤至雖然人不怎么樣,但是這個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楚國這邊,楚共王正在觀察晉軍的動態。
楚共王問:晉軍有些人正在向右,向左跑,這是干什么?
伯州犁回答說:在召集官員。
伯州犁是誰呢?伯宗之子,因為父親被迫害,就跑到楚國。
楚共王說:那些人集中在中軍,干什么?
伯州犁說:討論戰爭對策。
楚共王說:晉軍為什么陳設帷幕?
伯州犁說:占卜吉兇。
楚共王說:撤去帷幕了。
伯州犁說:那就是做出決策了,要發兵命令了。
楚共王說:甚囂塵上,怎么回事?
伯州犁說:應該是列陣。
楚共王說:兵士登上兵車,又拿著武器下來,干什么?
伯州犁說:那是聽取將軍誓師
楚共王說:那是要作戰了嗎?
伯州犁說:還說不清楚。
楚共王說:他們又上了戰車,將軍和左右又下來了。
伯州犁說:那是向神靈祈禱。
伯州犁把晉厲公所在的地方,指給楚共王看。
同樣,在晉國這方,又占卜又誓師。占卜,是什么結果呢?
首先,晉國這邊也有一個楚國人,苗賁皇。
苗賁皇對晉厲公說:此番,楚共王親自來戰,士兵必然要保護君王,所以兵力就分散了。左、右的兵力少,我們應該首先打側翼,左右一亂,中軍兵士還不敢輕舉妄動,此戰必贏。
接著,占卜,結果大吉。
好,如此,戰爭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4、君子之風
戰端一開,是有進無退。
這場仗,涉及到三個國家,三個國家的君主一起”斗地主“。
晉厲公這方,郤毅給駕車,欒針為車右。
鄭成公這方,石首給駕車,唐茍為車右。
楚共王這方,彭名給駕車,潘黨為車右。
一開始,晉厲公的車就陷入泥沼之中,出不來了。這樣一來就尷尬了,”出牌“不順利。
欒書就跑過來,說:要不,我的車給君主你做?
欒針說:
書退,國有大任,焉得專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離局,奸也,有三罪焉,不可犯也
欒書,你退下,你是有責任的,怎么能跑過來,侵占我的責任。這是冒犯我,擅離職守,這是怠慢。遠離部下,這是犯罪。
有意思是什么呢?欒書和欒針是父子倆,欒針本來想幫幫兒子,結果被他一頓數落。
欒針然后奮力一抬,把車抬出來。
按照戰略,怎么打呢?
1、著力攻擊兩方的楚軍,把側翼一攻破,全局潰散。
2、引誘兩方的楚軍出來,楚軍主力一出來,晉軍派一支精銳部隊,攻打兵力較弱的中軍,殺死或者生擒楚共王。楚軍潰散。
那么選哪個?
選第二個。
于是晉軍開始引誘楚軍出來,而楚共王的兵力極少,楚共王正在看熱鬧呢?晉軍突然射來一支暗箭,突然射到楚共王的一支眼中。
楚共王突然覺得頭暈目眩,大喊,養由基,養由基。把射我那個人,射死。
養由基是神箭手,拉弓搭箭,射死了那個人。
那人是誰呢?是,魏锜。
話說,前一天,兩人都做了件事情。
魏锜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射中月亮,自己卻做到了污泥中。
占卜,說,你明天肯定能射中楚王,但是你也會死。
楚共王也做了件事情,楚國有兩位神箭手,養由基和潘黨。兩人比賽射箭,戰績很好。于是在楚共王炫耀,楚共王說:你們賣弄本身,就會死在技藝上。
楚共王負傷,那仗還怎么打?
楚國這方,士氣大挫,楚軍一潰千里。
郤至在戰場上,賣力搏殺,三次碰到了楚共王。看到楚共王,就跳下車,脫去盔甲。看到楚共王,就跳下車,脫去盔甲。如此三回,以示恭敬。
楚共王于是派人,拿著弓來見郤至,對他說:剛才有個很有禮貌的人,不知道他有沒有受傷。
郤至說:感謝貴國國君,我能夠和楚王交兵,實屬榮幸,不敢接受你的禮物。
鄭國這邊也遇到困難了。晉國的韓厥追擊鄭成公,給韓厥駕車的人說:快點、快點,快要追上了。
韓厥說:不能再羞辱國君了。
韓厥為什么說這句話,當年鞍之戰,就是他差點抓到齊頃公。
此時郤至也追上了,郤至旁邊的人說:我們繞道,就可以抓住鄭成公了。
郤至說:不行,抓住國君,你想干嗎?他再怎么樣,他也是國君。
鄭成公逃過兩劫,但是早就魂飛天外。
鄭成公的司機石首說:當年衛懿公好鶴,不肯拔出車上旌旗,所以被殺。
于是,拔下旌旗。但是晉軍窮追不舍。
戎右唐茍下車,戰死沙場。
5、勝負已定
仗打成這樣,現在楚國人已經不想打贏這場仗,趕緊讓國君沖出重圍吧。
楚國的勇士叔山冉對養由基說:盡管國君有命,但是此時此刻,你要射箭了。
于是養由基,射了兩箭,箭無虛發,射殺了兩個晉國人。
叔山冉一把抓住晉國的車,扔去。晉國人看到兩個人如此神勇,不敢靠近,楚共王才沖出重圍。
此時的晉軍,卻展現了優雅的君子之風。
欒針看到楚國令尹子重,向晉厲公說:那是令尹子重的帥旗,當時我出使楚國的時候,子重楚軍問晉軍的勇武是怎么樣的?我說,
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
來說明,我們晉國人從容不迫。我們現在拿著酒請他喝,讓他看看,什么叫從容不迫。
于是拿著酒,說:寡君,請你喝這杯酒,略表心意。
子重說:那個人肯定是當年晉國出使之人,竟然還記得這件事情。
子重一把拿過酒來,說道:好酒、好酒。
從早晨開打,到晚上結束,子反查點受傷人數,補充戰士和兵車,修整鎧甲和武器。
晉國這邊一樣,激勵士氣。
并且故意把俘虜的楚國人,放掉。這些人回來就報告楚共王,楚共王大驚,召來子反來商議。
結果子反喝酒,喝醉了。楚共王嘆氣道:看來天亡楚國啊。
于是楚共王趕緊撤軍。
到這里,鄢陵之戰以楚軍一潰千里而告終。
第二天,晉軍在楚軍營地大吃大喝,相對于雪了邲地之戰的恥辱。
只有士燮說:我們贏了,可是國君還小,希望國君能夠有警惕之心。
6、子反之死
楚共王此時要做一件事,勸住子反別想不開。
因為害怕跟成得臣一樣,又死一位將領。
于是派人,對他說:這次戰敗,跟你沒有關系,都是寡人的錯。
子反說:我難辭其咎,感謝國君赦免我的過錯。但是我不死,難以贖罪。
子重此刻因為和子反爭權,于是派人故意激將他說:成得臣當年什么下場,你應該知道吧。
子反說:即使成得臣當年不死,我今日也會自殺。
于是自殺而死。
(《史記》記載說是楚共王讓子反死,看來不足為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