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章作業

? ? ? ? ? ? ? 信陽市平橋二小 ? ? ? ?楊磊

《道德經》第三十章作業:結合自己的生活教子經驗,你如何感悟“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里最重要的總結。意思是:萬事萬物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就會走向衰敗,這就叫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會早亡。

老師說,老子在論述這一章時,以戰爭為例作比喻,意思是,“以道輔佐國君的人,不能靠武力逞強天下。因為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戰亂之后,一定會出現災荒年。”

老子還告訴我們,“善于用兵的人,只要取得成功就停止,不要依仗兵力強大而逞強, 不可趕盡殺絕。達到目的不要自負,不要自夸,不要驕傲。”時刻不忘:“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于是,與“物壯則老”相關的“否極泰來”、“樂極生悲”、“得意忘形”、“過猶不及”、“好大喜功”、“亢龍有悔”等關于人們不能把握情緒的描述,一起從大腦里搜索了出來。

老子這一章的論述,是要告訴我們,凡事要有度,做事不能太過頭,一旦超過了某一極限,就會產生相反的結果,就會走向反面。

有爬山經歷的人就會明白,當人們費盡周折爬上山頂的時候,接下來返回的時候就只能走下坡路。這一現象正是對“物壯則老”的描述。

曾經有一段時間,每當我看到身邊老態龍鐘的老人的時候,首先感到,那就是以后的我,于是我就十分憂傷,幻想著自己不要長大。因為長大意味著變老。

后來通過學習漸漸明白,人的老與不老,不完全在年齡,更重要的是在于心態,只要心理青春常駐,你就是一棵不老松。孔子不是說嗎,“朝聞道夕死可矣”!得道了就不怕老,因為得道高人死而不亡。

學習本章,結合老子的諄諄教誨,檢點我們的生活,問一問自己,當我們取得一點點成績的時候,你是否沾沾自喜?當我們的表現比別人出色的時候,你是否好大喜功?

學習本章,我們需要對照自己,是否存在上述問題。關于“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的教誨與提醒,會讓我們的人生少犯錯誤,少走彎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雖然有點貶義,但是道理不言而喻。

我們跟著老師學道、悟道,除了我們做好自己,還應該把自己的所得分享出去,讓我們身邊的人都能夠與我們合道同塵。我們做教育的人更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感染身邊的人,我們要用行動告訴大家:“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有人說,當下的中國看縣長,未來的中國看校長。那么作為校長,應該擔負一種怎樣的責任?校長的負責就是要不斷地反觀自己,反思自己,反觀教育,促進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既關注孩子的現在 ,為應試做準備,又要關注到孩子的未來成人、成才,最終實現人生的圓滿。

當我們把一顆心全然地交給教育,交給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眼睛就會時常關注到孩子們是否能夠健康成長。我們就會思考,如何改變孩子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如何讓孩子的童年不至于迷失。

有一次我跟浉河區一小學校長在一塊聊天,其間談到當下的教育問題。那位校長很無奈地說:“現在的家長哪里啥得讓孩子自由發展啊!他們恨不得把自己曾經失去的,沒有做到的,要變本加利地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撈回來。”

的確,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是沒什么指望了,或者說自己小的時候沒好好學,就讓孩子替自己完成心愿吧!

想想看也實在是不公平。現在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在學校,老師給他們施壓,回到家里,又有家長給孩子施壓。孩子好不容易盼個雙休日,他們又“走馬燈”似的穿梭于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之間。據了解,一個小學生,雙休日兩天,上八個特長班的學生大有人在。家長還美其名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試問,孩子的起跑線在哪里?如何才能讓孩子不輸?孩子真正輸的是什么?

孩子的起跑線應該是孩子的自然狀態,是適宜孩子成長的環境,是孩子的內心主動燃起來的火苗,而不是被動的替家長學習。小狗小貓尚且需要散養,需要自由,更何況我們的孩子!而今,我們的孩子為學習而學習,他們輸掉的不僅僅是父母一點一點攢下的積蓄,而是自己天真爛漫的童年。

其實孩子們輸掉的不只是以上這些。走進學校,你會發現,那些參加文化課補習的學生,學習挺累的,但效果不好。有一次潘記者給我說,他女兒一直放在一家私人托班里輔導,孩子雙休日都沒玩過,為啥成績還是不好啊?我說,道理很簡單,因為孩子有心理依賴,長期放在托班,她還會沾染一些不良的習氣。用《道德經》里的邏輯,這就叫“不合道”。

據老師反應,上補習班的孩子,課堂上的專注力不夠。

分析孩子的心理原因:

第一,上補習班的孩子,上課專注力不夠。他們會有“反正老師還會講”的心理依賴,長時間的這樣下去,就讓孩子們養成聽講不專注的壞習慣。

第二,家長讓孩子上補習班的本意是好的,可是,最終事與愿違,勞民傷財。大部分補習班里的老師,只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完成作業,至于學習方法與行為習慣,他們一般關注不夠,或者說,他們自己的行為習慣也不一定規范。據說有的老師明知學生不對也不敢管,因為他們怕因此丟了生源。

第三,參加藝術班培訓的孩子,會由于將來走藝術這條道,結果把原有的一點學習文化課的態度都給丟掉了,于是就導致了大部分學藝術的孩子,普遍存在著文化課成績較差。

于是我們就明白,我們的孩子為什么做事浮躁,為什么沉不下心來好好學習?其實,大家也許已經明白。孩子的浮躁,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家長追求的贏在起跑線上的愿望,也不會得到滿足。而且孩子更輸掉了成長美德。

曾有人做過調查:二年級的孩子與五年級的孩子相比,哪一個年級的孩子德行好?于是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五年級的孩子德行好。由此我們就明白,扎好根基的重要意義。揠苗助長,最后苗將亡矣。

在一次家庭聚會時,一個六歲的小女孩,特別聰明,儼然“小大人”模樣,因為她說的話都是“大人話”,于是一圈人都逗她,我原來也以為這個孩子很了得,以后會不得了。可是當我聽了老師講老子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的時候,我又替這個孩子擔心了。童年猶如一棵小樹苗,小樹根基尚不穩,就希望它長成大樹,這與拔苗助長沒什么兩樣。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們作家長的,可以根據孩子有某一方面的特點,適時加以培養,且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到處炫耀孩子聰明,因為這樣會滋長孩子的傲氣; ? 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找準老師,選擇一對一的方式輔導,幫助孩子發揮特長。但是我們不能貪多。不可能一棵樹既結桃子,又結蘋果。孩子專攻一門藝術,達到精通,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至于孩子文化課的學習,還是建議不上補習班為妙,避免孩子因為“學習依賴”而適得其反。事實已經證明,給孩子補習,弊大于利。我們也不要像我的一個朋友說的那樣,“舍不得讓孩子自然生長!”那你一定舍得放棄孩子這棵小樹“扎根”。按照老子的邏輯,違背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就會貽誤孩子一生。

非常欣賞老師說的觀點:“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 ? 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正是這一觀點,讓我的認識發生了質的改變。

在這以前,我一直埋怨我的每一點進步都比別人慢半拍。比如,走上校長崗位,跟我的一位不到三十歲就當校長的妹妹相比,我就晚了她十年。我甚至埋怨說,都是老公拖我的后腿。我是女兒考上大學以后,才被調到二小任校長。記得當時老公不同意,還是教育局領導的一番工作,才說服了老公。

我們一起被評上中原名師的老師中,甚至有年齡小我十歲的,最年輕的三十出頭,比較起來,我又晚了十年了。我甚至在想,一樣晚,樣樣晚,命里注定我什么都晚。

學習《道德經》第二十九章,“不可為也,不可執也”。我們就明白以“道”而行,凡事不能急于求成,順應自然規律,自然天成,一切都是“剛剛好”。于是我就安慰自己,“只要開始,永遠不晚。”

我回顧一下自己,因為我的晚,全力以赴為家庭,才使得女兒成長的過程沒走偏; ?才讓老公工作全力以赴,取得一項又一項業績; ? 正是因為我的晚,才讓自己有足夠的成長沉淀,才對問題的看法基本上不草率,不浮躁,不盲目,才認識到了人際關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由此看來,按照洪濤老師的1=1+1的邏輯,這看似晚的人生軌跡,才是最好的安排。這才叫晚的合理,晚的剛剛好。

有一天,我那個校長妹妹謙虛地向我寒暄:“我做校長看似比您早了幾年,但是我的業績,我的影響力等什么都比不過您。”我當然啞然失笑,并失口否認。不管這話是真是假,但我還是堅持洪濤老師講的道理:“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愿我們每個人都詩意的棲居。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