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往的路上多了許多拖著行李的人,地鐵上也空出了許多座位,一改往常的擁擠,人的內心似乎也跟著慢了下來。
陰冷的天氣,偶爾飄著零星的小雨,每一個拖著行李的人臉上都掛著笑容,手上還提著許多寫著“特產”的包裝袋。
而這座城市就要成為空城,你回家的車票買好了嗎?有什么話想對父母說嗎?
在這樣一個普通的周末,罕有的冬天傍晚,和高中老友坐在小餐館吃飯,從高中聊到出社會,從過去聊到現在,從小時候的父母聊到現在的父母。
他們比以前話少了,
他們不愛出遠門了,
他們更喜歡簡單的家常便飯了,
他們還想努力融入我們的世界,
玩起了微信,
刷起了朋友圈,
他們對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好奇。
朋友說一直以來跟父母之間的交談都是只言片語,大家都是悶著頭過自己的生活,但去年一年在父親單位上班,他們彼此都更加了解彼此,原來他以為的悶頭父親有著許多人生故事。
我們總是奢望自己在乎的人多了解自己一點,可我們甚至都沒有花時間去好好了解我們父母。
12歲我們步入初中,開始了短期住校生活,一個月只能回家一次;
19歲進入大學,開始了長期住校生活,半年回家一次;
24歲邁向社會,開始了不歸家的生活,一年回家一次。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離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們總是把大多數時間給了不重要的人,
我們糾結著愛情里誰對誰錯,
我們討論著娛樂圈誰又出軌,
我們甚至為了喜歡的偶像漂洋過海,
可這些人比父母還重要嗎?
我們又給了父母多少時間、多少陪伴?
我們總說城市的的節奏太快,青春太短暫要用來適應城市的快,這些不過都是我們忽略生命里最重要的東西冠冕堂皇的理由。
夜深人靜的時候問問自己,拼搏的這些年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著什么?
哪些讓你駐足停留,哪里可以讓你休息喘氣,誰又讓你時刻牽掛?
我們只知道走自己的路,一路上不斷跟過客打著招呼然后擦肩而過,而始終在等待我們的家人一直被我們放在了千里之外,連個擦肩的招呼都少有。
離父母近一點、再近一點,讓心靠的越來越近,讓生活也越來越近。
父母已經慢慢在變老,不知從何時起,媽媽的臉上爬滿有了皺紋;不知從何時起,爸爸的黑發里藏了雪絲;不知從何時起,奶奶的背都快成了拱形。
朋友自己算了一個時間賬,現在父母已經年過5旬,掰幾次手指頭都可以數清還能陪我們的歲月,他們愿意陪我們長大,我們卻不想陪他們變老。
小時候,爸爸經常把鄰居家的哥哥作為我學習的榜樣。
哥哥是附近一帶少有的清華高材生,后來又去了國外留學,至今都沒有衣錦還鄉,據說已經在國外定居,有了自己的家庭。
十多年過去了,每年春節都是叔叔、嬸嬸自己過,雖然每年都會收到哥哥打來的生活費,金額頗豐,能讓二老過的很寬裕。
但是這真的還是叔叔當年想要的那份驕傲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路要走,父母不是我們的絆腳石,我們為什么不能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式去中和這份離別,多陪伴父母一點,在未來的每一步上,都把他們考慮進來。
看著窗外路燈下陸續拖著行李的人,雨似乎停了,流浪歌手也出來開嗓了,想到即將的歸期,一陣莫名的期待也涌上了心頭,想你了,爸媽。
媽媽常唱這首歌……
找點空閑 ?找點時間
領著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帶上笑容 帶上祝愿
陪同愛人 常回家看看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
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
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給爸爸錘錘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
一輩子總操心就奔個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