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us》,有人把它翻譯成《我們的一天》,有人把它翻譯成《我們的生活》,我喜歡后者。
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愛看溫情路線的美劇。總覺得一天工作下來,需要通過看劇來給自己打點雞血,平淡的生活需要一點刺激。直到上一次劇荒時,無意間點開《This is us》,才意識到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需要這種笑中帶淚的溫暖時刻。
這是一部很容易讓人一邊看劇一邊思考自己生活的美劇,關于婚姻、子女、父母和自己。所以,會讓人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或者說是我們向往的生活。
Kate、Kevin本是三胞胎其中的兩個,他們的弟弟Kyle卻沒能活著來到這個世界上。從無法接受到期待三個小生命來臨,他們的父母一時間無法接受自己失去了第三個寶寶的現實。剛好在同一天,一個被遺棄在消防局門口的黑人嬰兒被送到醫院,白人爸爸Jack在醫生的引導下決定領養這個黑人嬰兒,并決心把他當做自己失去的那第三個寶寶一樣去疼愛他。故事在當下與1980年代間不斷閃回,孩子們的童年,父母的愛情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矛盾、美好與真實。
(劇情內容本身不做太多描述,不想劇透)
我今年28歲,一個月前,我和我先生決定,不要小孩了。理由是:空氣不好、食品不安全、不想移民。在父母看來,這些理由都是一些不太站得住的借口,父母覺得我們自私,覺得我們不愿意承擔責任。各種親戚用無后為大、傳宗接代是自然規律、沒有孩子人生不完整等等等等這些理由來勸說我們。可我甚至懶得和他們爭論,覺得他們太庸俗。
我承認,不要孩子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恐懼。
害怕孩子的到來會打破現在的近乎完美的夫妻關系,怕未來為了孩子教育問題而焦慮,怕有一天他們終將要離開這個家,怕重復父母那種一切圍著孩子轉而失去自己的生活,也怕有一天自己想要離開這個世界而卻被孩子所牽絆,怕被世俗蒙蔽了初心。
我和我先生從15歲在一起,25歲結婚,到今天已經將近14年了,人生的大半輩子都一起走過了。我們的關系是朋友、是夫妻也是親人。有時候一個人胡思亂想,我會擔心我們其中一個人提前離開這個世界,那剩下的那一人會有多孤獨。所以,我總說,如果以后我倆其中一個人先走了,另一個人也不用孤獨的留在這個世界上,跟隨者一起去就好了。但這樣的前提是,沒有孩子,沒有牽掛。
看這部劇的時候,當看到孩子們小的時候,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度過的那種歡樂時光時,在那種氣氛的感染下,我甚至有點動搖了,覺得應該要個孩子,世俗可能也是一種歡樂。
而看著劇中幫忙接生的醫生Nathan對著餐桌上已經去世14個月的妻子的位置自言自語時,那種孤獨讓人難過的有點喘不過氣來。
一邊看劇,一邊糾結自己的人生,這是一部值得花費時間去體會的暖心佳作,推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