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踏上社會的早期階段,大多數人隨著本職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會超過投資收益。看看身邊那些曾經20、現在40歲的人們過去10年、20年的“炒股”經歷,最大的損失并非股票虧損,而是由此耗去的時間與精力本可以成就另一番事業。如果你是個更有進取心的人,那么創富的最佳路徑,是潛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最終將自己的企業上市。
盡信書不如無書,就像當初年輕巴菲特若是盡信了他的偉大導師格雷厄姆的理論,絕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一樣,讀書,多讀、兼聽、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與實踐相結合,這才是人生閱讀的真意義。
這里有一點很重要,具有一套完整理念體系并非說不需要變通。適應劇烈變化的環境是必須的,有時甚至可能發現更好的理念,關鍵在于如何去擁抱變化。
偉大的投資者會謀定而后動,一言以蔽之:他們敢于偉大。
他總是準確地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他不會讓破壞自己原則和令人不齒的利益沖突折騰自己。這才是你應該效仿的巴菲特的主要部分——知道自己是誰。
通過這本書去懂得巴菲特,將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資體系里,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成功。只有將書中的智慧貫徹到你自己的體系中,它們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削足適履,扭曲自己硬塞入別人的窠臼里。
不要試圖稱為他人,稱為最好的自己,永遠不要停止前進。
巴菲特之路就是持續進化,持續提升投資境界之路。
對于投資方法的選擇,我的理解是,買股票就是買企業,而買企業就是買一項資產的未來盈利能力,或者說是買企業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我堅信這才是投資的本質。
“我們所做的沒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圍。”巴菲特說,“我做投資與做管理沒什么兩樣。沒有必要去做非同尋常的事以追求非常尋常的結果。”
當一只優質公司股票的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時,果斷出擊。
使用那些我自己完全不理解的、未經實踐的方法可能會導致本金的永久性損失。
考慮到問題的復雜性,格雷厄姆提出了自己關于投資的定義:“投資是經過分析,可以承諾本金安全并提供滿意回報的行為。不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就是投機。”
費雪認為對于一家成功的企業,管理者應該創造良好的勞資關系。員工們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覺公司是個工作的好地方,藍領工人應該有受人尊重的感覺,公司干部應該明白職位的提升是基于能力,而不是上層的偏好。
在他(查理-芒格)心里,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價格,勝過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價格。
格雷厄姆認為,股票具有投資特性,也有投機特性,而投機特性是人們恐懼和貪婪的結果。
費雪教會了巴菲特對于投資多元化不必過于緊張。他認為“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能降低風險”的觀點是是錯誤的。買了太多股票的風險源于,不可能看好每個籃子里的雞蛋,投資者的風險來自于在不了解的企業上投入太多資金。以他的觀點,在沒有時間深入了解公司的情況下買入股票,所帶來的風險更大。
巴菲特投資方法12準則:
企業準則:
企業是否簡單易懂?
企業是否有持續穩定的經營歷史?
企業是否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管理準則:
管理層是否理性?
管理層對股東是否忠誠?
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驅使?
財務準則:
重視凈資產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計算真正的“股東盈余”。
尋找具有高利潤率的企業。
沒一美元的留存利潤,至少創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場準則:
必須確定企業的市場價值。
相對于企業的市場價值,能否以折扣價格購買到?
一個在合理價格上的好企業,比便宜價格的壞企業更有利可圖。
巴菲特相信慣性驅使來自幾種令人不安的情況:“一,(組織機構)拒絕改變當前的方向;二,閑不住,僅僅為了填滿時間,通過新項目或并購消化手中的現金;三,滿足領導者的愿望,無論其多么愚蠢,下屬都會準備號新項目的可行性報告;四,同行的的行為,同行們是否擴張、收購、制定管理層薪酬計劃等,都會引起頭腦的模仿。”
巴菲特的名言:“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地錯誤。”
沃倫-巴菲特從不著急賣出股票,即便在他買入后,這些股票表現良好,但股價短期的上升并不令他感興趣,菲利普-費雪教會巴菲特持有企業好過持有現金。巴菲特說他“滿足于無限期持有這些企業,只要它們能產出令人滿意的資產回報,管理層能夠誠信,以及股價沒有過高。”
巴菲特以他獨特的風格說到:“通過定投指數型基金,毫無專業知識的投資人實際上會比大多數職業投資者干得更好。”
集中投資的精華之處在于:挑選幾只長期而言,能產生超越平均水平回報的股票,將資金大量投在其上,在遭遇短期市場漩渦波動時,忍耐堅持。
“如果你是一個還‘懂一些’的投資人,懂得商業經濟,并能識別出五到十個具有長期競爭優勢、標價合理的公司,那么所謂的多元化對你而言就是俗套。“
”在你做出投資時,你應該具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念,至少你10%的身家放在那只股票上。“
決策理論是當你不確定將要發生什么時,決定做什么的過程。
每一次新信息的增加,都會改變你原有的可能性,這就是拜爾推理。
凱利優化公式通常被稱為優化成長策略,它基于一個概念,如果你知道你的成功概率,就將資金放在具有利益最大化的贏面上。
由于過度押注的風險過大,我認為投資者,尤其是剛開始運用集中投資策略的初始投資者,可以使用部分凱利模型以減少風險。但不幸的是,減少風險同時意味著減少收益。然而,由于凱利模型的拋物線關系,少量押注的破壞性風險總是好過于過度押注。減少50%投資數量的半數凱利模式,僅僅減少25%的潛在收益。
對于我而言,參與賽馬或股市的最明智的方法,是等待具有最佳賠率的良馬出現。
拜爾熟悉參與游戲的心理沖動,建議玩家將資金分為游戲資金和重要資金兩個部分。認真的玩家將重要資金保留著,直到兩個條件出現:
(1)賽馬勝出的信心很高時。
(2)回報賠率非常有利時。
重要的下注要求認真的資金。游戲資金不用說了,顧名思義,是滿足于那些遠遠觀望心理滿足即可的人。游戲資金的比例不應該占據主要部分。
巴菲特的風險觀:風險與股價之波動無關,與那些個股產生的利潤的確定性有關。
如果你是個集中投資者,但是不會挑選股票,那業績一定是令人失望的。不過,你可以打磨你的選股水平,挑選正確的對象,然后通過投資獲取豐厚的回報。
投資人對于自己強于他人具有高度的自信,他們具有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典型的表現是,對于那些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信息,他們就信賴,同時忽略相反的信息。
損失厭惡還能以另一種方式影響你,它讓你非理性地持有那些股票輸家,沒人愿意承認資金犯了錯。但是這樣做實際上造成了 另外的潛在損失,如果你不賣出錯誤的投資,就等于放棄了另一個本來可以重新安排投資而獲利的機會。
當分析歷史上的投資回報時,我們發現長期投資主要回報發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說,在余下的九月份的并無回報。
泰勒和貝納茨想知道的是,如果讓投資者持股不看凈值表現,卻能像持有債券一樣淡泊于心,那么多長時間看一次投資結果最佳呢?答案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