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20歲的自己:真心想把現在的思維裝在你腦子里去,好好再活一次,至少應該去考次導演系,不喜歡的人就不要勉強自己,不要丟掉你的幻想,不要在意那些對你不夠在意的人,你活得太中規中矩不夠勇敢,沒有思考過自己想要活出的樣子......”
在學校的時候多念一些不同學科的書,提升思維方式。
不要僅僅看自己感興趣的書,一些不同學科的書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這個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大腦是如何學習的,比如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
這些要比你看一些無病呻吟的暢銷書高效一百倍,要學會甄別好書及你需要的書,有些書不值得浪費時間。盡早意識到目標的重要性。
我知道你曾一度有點不喜歡做事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喜歡浪費時間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上,偶爾虛度時光。
這沒有什么大問題,但心里一定要有個大致的方向,30歲希望是什么樣子,過著怎樣的生活。35歲呢?40歲呢?漫無目的隨大流犧牲的是效率,不然也許到40歲你才活出了30歲的樣子。給自己買份保險,盡早學習理財。
或許你還意識不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我建議你去了解“復利”這個概念,算一算如果剛工作25歲開始理財,和30歲理財,到60歲的時候兩者會相差多少,算完你會認真學的。
打破以前對保險的固有印象,為自己挑選一份靠譜的保險,父母老了,要考慮到各種情況下他們也能夠有足夠的錢養老。認識到跟對老板最重要,明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不要試圖證明自己的聰明勁兒,聰明的老板會意識到,笨的老板你也不用跟了。老板和大老板之間,更要維護的是和直屬老板的關系,不要讓對方陷入被動的局面。
公司會有很多本來是平級,但結構調整后需要和同級匯報的情況,所以不要和同級交惡。指不定哪天匯報關系就變了。看清形勢,多了解新生事物,利用好新生事物的紅利期。
轉崗時有老板曾提點過,看清形勢,選擇浪尖上的機會,職業生涯會更容易一下子起來,縮短積累時間。所以公司內部的新部門、新職位,往往會有更大的機會,不要苦惱要不要去,大不了失敗了回到原先的而已。
其他也是一樣,新事物出來的時候多去了解,盡早吃螃蟹,看到風口早點抓住機會可勁兒造,不然錯過了,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時間會越來越寶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糾結上。
有些事情在一定范圍內選A選B其實都差不多,今天吃什么,買不買這件大衣,挑什么顏色的,不要太過糾結。你之所以還有空糾結還是因為你太閑了。
同樣,一些需要花很多時間來省錢的時間少碰,省下來時間多看書改變思維方式學習理財,不然你一輩子就只能過著花時間省錢的生活。如果對一件事有執念,那就盡早去做,不然到四五十歲你還是會去做。
我父親一直都喜歡登山,但年輕時家人都覺得不安全,不讓他去做,所以二三十年之后,他終于還是開始做了,常常在假期甚至大過年的時候離家去不同的地方登山露營,過得很開心。所以中年人的執念有時既那么頑固不化,又讓人唏噓動容。
所以想做的事情趁早去做,哪怕拆分成小塊一步步執行,環游不了世界,沒有間隔年,起碼還能計劃好每一個長假。感情方面,珍惜身邊的人,不要互相傷害,很多事情不值得爭吵。
雖然這種事,經歷很多挫折和傷痛才會成長,我還是希望你沒有經歷過這些。
傷害別人的話和事盡可能不要做,不然任何時候想起來最最遺憾的是,你把最不美好的自己留在了這段回憶里,自己會背負更多的心理壓力。
傷口會愈合,但很多事情很多人過去就不在了。工作的優先級,真的沒有那么重要。
家人、愛人、健康,這些都比工作重要得多,挑戰自己無非是和自己瞎較勁。不要因為工作忽略身邊的人,也不要把工作中的脾氣帶回家里。
有過一個大老板,在我們工作壓力大愁眉苦臉的時候總喜歡和我們說,“工作對我來說都不是事兒”,有人接茬,我看您挺當回事的啊。大老板解釋道,“把工作挺當回事和工作是不是事兒不一樣,工作上認真負責是應該的,但是心里要知道生活中比它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正確認識自己,不要妄自菲薄,不降低自己的標準,也不過多迎合委屈自己。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是講人普遍容易高估自己,抱著這樣的心態去生活去戀愛,就很容易栽跟頭,因為不夠認清自我。但如果連續受挫太多,又容易開始低估自己,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生活。
降低標準日子過得會越來越不舒心,越容易遇到更加不合適的人,從而更加懷疑人生。過分迎合奮力直追現階段匹配不上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吃力。
總歸要經歷得多了,了解自己,才會看清自己,找到真正的位置。
最后附加一條,好好愛自己,永遠不算晚。
——寫給20歲的自己,那些后悔沒有早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