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體交換了人生,
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漂泊的安生,
1,
和朋友去看了《七月與安生》,發布預告的時候就開始關注這部電影,錯過了第一天的首映,但冥冥之中總覺得這部電影我一定會去看的,后臺也有朋友分享讓我去看,說我一定會喜歡的。
沒錯,很喜歡,是我的風格。
“13 歲”的豆蔻年華,一場相遇就這樣拉開序幕。
七月(馬思純 飾)與安生(周冬雨 飾)從踏入校門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以為生命會一直陪伴長久,怎知青春總有酸楚陣痛。
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感嘆,國產的青春片終于要崛起了,這算是國內第一部整體以全部女性友誼視角為主線的電影,新穎的形式抓緊了觀眾的眼球。
曾國祥的導演功力和陳可辛的監制水平讓人驚嘆。
2,
歲月是朵兩生花。
青春是一場無盡的黑暗,直到你遇見一顆相似的靈魂。
“13”歲的那年,因為一只松鼠的牽引兩個生命開始相遇交際,誰也沒想到這場相遇會在她們彼此之后的生命中交織撕扯出傷疤。
她們太不一樣了,像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截然不同又無法分離。七月安靜,安生張揚;七月平淡如水,安生放肆帶刺;七月家庭美滿,安生四海為家;
生命很多時候總是這樣奇特,看似相差萬分的事物相遇總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我叫七月,做的了人見人愛,卻做不了自己。
七月,就像名字一般,初夏的七月,不冷不熱,溫柔似水,努力讀書,好好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25歲工作,28歲結婚,30歲生小孩,過著別人眼中羨慕的生活,踏實而穩定。我們都知道七月后有八月、九月,夏天的燥熱和熱情就是七月性格中潛在的因子,會在定期爆發出來,從而放棄此時的安穩平靜。
我叫安生,做的了自己,卻并不安生。
安生的性格并不像她的名字那樣安生,叛逆放肆張揚,所有這類的形容詞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十八歲獨身一人出門闖蕩,做過酒吧調酒師,做過雪地攝影,當過游輪服務員,當過舞女,睡過單人小床與馬路牙子。
其實安生的內心無比渴望安定,只是她害怕失去,所以她寧愿選擇先離開流浪,終有一天,當她不再害怕時,就是她選擇安定的時候。
3,
無七月不安生,我們是彼此的影子。
電影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以為踩著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就不會走遠。”
有時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因為彼此截然不同的性格與人生相互吸引,想要成為彼此的樣子,想要互換人生。
大概愛著一個人是因為,她身上有你所沒有的特質。
我想七月與安生便是如此,即便中間有諸多磕磕絆絆,撕逼吵架,最后還是能在見面的時候相視一笑就像什么都沒有發生過。
就算七月看不慣安生的做事風格,尖銳的指責他不覺得靠男人很賤么;就算安生覺得七月裝可憐,覺得她不敢表露自己。
但她們依舊相愛,七月說,“我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我發現我只有你了。”
安生一如十年之前,向她伸出了并不厚實的手臂,“來我厚實的臂彎里吧。”
大概愛著一個人,就會要變成她的樣子。
電影的最后太過讓人驚嘆,
七月不再是那個七月,安生也真的變得安生,
我愛你所以我想和你在一起,
我愛你所以我想變成你,
我愛你所以我們會越來越像,直到靈魂互換,
我是七月,你是安生,我是你,你是我,無七月不安生。
情話與臟話,文藝與生猛,故事與烈酒
不好意思,我都沒有
一個正在江湖掙扎的女同學
你若來,我定傾囊相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