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奇葩?一看題目就不得不會想寫這篇文章的人的想法真“奇葩”。
最近狂熱追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聽說節目名字時,誤以為是一群奇異的怪人(網紅)靠胡亂異想天開一番博取眼球,看過后,我閉嘴。場場笑噴的同時暗自嘆服,也顛覆我對節目中奇葩的認知,這是一檔有顏值無才華,有胸無腦無法入門的,高情商與高智商較量的辯論節目。
選手們中不乏曾在其他節目中出現的網紅,當時不免有搶鏡、毒舌的印象,但在奇葩說里看到他們作為辯手,巧思雄辯,才知這哪里是作秀、花瓶,明明沒有絲毫靠顏值,全憑知識豐富、思維敏捷、觀點新銳,當之無愧成為“奇葩”(奇才)。
我對靠才華成為網紅的奇才佩服的很。什么?“奇葩”不就是異類么?奇葩:現在這個詞更多帶有調侃和諷刺意味,多指向一些正常人行為和思維以外的,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
是的,被你稱“奇葩”的人都逆襲飛仙上了天。
在百度詞條中輸入“奇葩”原意為: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不同尋常的優秀文藝作品或非常出眾的人物,現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個性十足。奇葩多形容奇才,天才之類的。那么如何做“奇葩”?我有幾點不成熟的小感悟。
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天后王菲,當年,是放棄了廈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毅然選擇去香港唱歌,她知道唱歌對自己更重要,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堅定的去了。若換做普通的我們,當然很難想象邁出這一步。我們自出生開始接受的教育,乖孩子、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聽領導的話,全是沉溺于聽外界的話,反而離自己最近的左心房,想什么,要什么,變成最遙遠的距離。成年了我們總會羨慕那些知道自己要什么,而義無反顧去做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無畏世俗流言,敢于做抉擇,努力轉變和突破,終將獲得灑脫的人生。
堅持不走尋常路
注意這句話的重音在“堅持”。在《奇葩說》這個節目中,觀察眾選手,為了辯勝,對每個命題360°旋轉思維,往往出其不意抓不到套路,很顯然,并不是天賦奇才,而是日積月累,滴水穿石自然而成。我是“做事三分鐘熱度”的偏執者,讀書、寫作、學琴...很多時候剛意氣風發立個目標,繳了學費,然后,然后就沒然后了。我們距離大咖的距離無非是,你睡懶覺時人家在早讀,你喝咖啡時人家談成幾筆業務,日更幾篇軟文,你沉溺于三生三世里,人家早已在幾十萬人的平臺上講授課程。天天追求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改變自己,兜轉一圈再看做成一件事最簡單、最有效的技巧就是堅持,不堅持無積累。你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下來你就是“奇葩”。
吃得苦中苦
今天刷朋友圈看到原浙江衛視主持亞妮,在事業如火如荼時毅然決然放棄,轉身進入大山深處,她用自己十年的時間、全部積蓄、精力記錄一個群族,呈現一段歷史。她寫“無眼人”,拍攝“無眼人”,因為拍攝條件艱苦無人愿意入組,光攝影師換了8個,她自己站在冰冷的河水里一拍攝就是2個小時。制作團隊從幾百人熬到只剩她一人操持一切,沒錢開工資,她與貧困的無眼人吃住在一起...這部用心的制作還未上映,但我相信憑借這份吃得苦中苦,這位“奇葩”展現給世人的是驚鴻。
用思考守住焦慮
看詩詞大會中4歲的娃娃都能背一百首詩詞,焦慮,寫文章幾天憋不出一道靈感,焦慮,上本書還沒拆封大咖又熱評新一波暢銷書,焦慮,春去夏又來仍遲遲練不出馬甲線,焦慮,上學時不及你的同學,在一線城市買了房、換了車、出境游、當老總了,樁樁件件都焦慮。當下, 每時每刻好像沒有理由不焦慮。焦慮是病,有藥么?我發現奇葩就有自制的藥,思考力,奇葩總擅于不停的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才能獲得自由,思考如何讓生活更加美好,把時間都交給了思考,去獲得寬廣的視角,哪里還有時間焦慮。
總體而言,做“奇葩”真的很難,但一生的時間就這么長,不做一回奇葩心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