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公社》:生活是一出喜劇,不過是虐待狂喜劇家寫的

《咖啡公社》為我們上演了一幕雙城記,盡力還原了30年代的紐約和好萊塢,伍迪艾倫把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做成了背景,暖色畫質使畫面像油畫一樣,很有文藝片的感覺。影片隨處可見伍迪艾倫作為紐約學院派對好萊塢的成見,使人驚奇的是,伍老這樣熱愛這個自己出生并一生居住的城市-------紐約。“好萊塢也許很美,但沒有什么能比的上百老匯和迪肯餐廳的芝士蛋糕”

“當太陽逐漸沉入好萊塢山,光線通常呈現飽和燦爛的特異彩色。1930年代的電影明星之家,果然名不虛傳,見底的威士忌酒,互探風聲,敲定交易,交換八卦......"

影片似乎要把復古風走到底,汽車,建筑,服飾,爵士樂都在向30年代致敬。30年代,好萊塢成為電影制片公司的集中地,并壟斷了世界電影業,這是好萊塢最好的時代,費雯麗,嘉寶,克拉克.蓋博都來自那個時代。電影名稱咖啡公社——cafè society,這是一個專有名詞,專門用來指代經常光顧夜店和奢華餐廳的精英名流們。


個人認為電影最大的亮點在于伍老絮絮叨叨的旁白,使電影的喜劇感增強,更富有年代性。對于好萊塢的吐槽:“無聊,骯臟,狗咬狗的工業”對社會的不滿,“宗教是精神的鴉片,”“政客操控街道,停車罰單和納稅申報,只要現金持續進賬”都堪稱經典。

電影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略顯老套的故事:多年前,天真的猶太青年Bobby離開紐約來到好萊塢實現夢想,他有一個黑幫哥哥,一個嫁給哲學教授的姐姐,一對經營珠寶維修生意總是吵架的父母。Bobby來到好萊塢投靠開經紀公司的舅舅菲爾,隨后單戀公司女秘書薇妮,卻得知對方有男朋友。


女主角薇妮

當了一段時間備胎好不容易等到女主分手倆人在一起,當男主滿懷熱情的跟女主求婚,請求對方和自己一起搬到紐約格林尼治藝術村時才發現女主的前任就是自己的舅舅,舅舅決定和太太離婚娶她。最終薇妮選擇了舅舅,心碎的Bobby獨自回到了紐約。

現任維羅妮卡

后來的故事戲劇化又順理成章,Bobby回到紐約幫哥哥經營俱樂部,俱樂部聲名大噪,他也由此躋身上流社會。他又被一個美麗的單身女子吸引并很快結婚,巧的是那個女孩也叫薇妮,他終是舊情難忘。

俱樂部照常營業的一天傍晚,兩人毫無預兆地重逢了。菲爾帶著薇妮來紐約談生意,來到俱樂部拜訪Bobby.相逢的瞬間,倆人發現當初的感覺還在,火花還在,兩人坐著馬車行駛在中央公園,在曼哈頓大橋下表白和親吻,回到當初第一次約會的地方......

最后卻發現再也回不去了,他們已變成自己當初嘲笑和無法忍受的人。愛情有時真的是時機的問題,往往錯過就沒有了,人們似乎總是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最后留下的只有悵然和傷感。

這是一個典型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女主角當初同時愛著舅舅和Bobby兩個人,她也不知道如何做選擇;而現實則是,她選擇了哪個,另一個就變成最難忘的。對Bobby來說,當年的分手是莫大的遺憾,但也因此薇妮才變成了他窗外的明月光,心頭的朱砂痣,求而不得的感情總是最痛苦的也是最難忘的。

最后的結尾,新年到了,時空交錯,兩人在不同的環境中,面對著眼前人,心里想著彼此,眼神是同樣的迷蒙。只有兩個人不在一起時才會做這種夢,如果當年兩個人一起搬到紐約,結婚生子,當一切回歸平淡后,可能他們懷念的又是另一個人。薇妮也許在那時想念的是為自己離婚,成熟多金的菲爾,可能她會在菲爾來紐約時和他約會;Bobby也許會在俱樂部被現在的太太維羅妮卡吸引,演繹另外一段愛情外遇故事。


電影是個造夢工業,生活是出喜劇,不過是虐待狂喜劇家寫的。影片提供心靈雞湯,可生活永遠是反心靈雞湯。那種永恒的偉大的愛情只存在電影里,現實中他倆結婚可能會成為一對怨侶,變成另外一個殘忍的過期沙丁魚罐頭的故事。

伍迪.艾倫總是試圖描摹他喜歡的城市和時代,并揭示人生的真相。時間推移,生活前進,人會改變,我們不會是跟過去完全相同的人。這是成長;我們似乎還愛著對方,只是回不去了。只能把這樣的感情放在心里,寒冷時用來取取暖,怎么舍得用它來燒火做飯呢?生活總會耗盡最后一絲浪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