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會為個把導演、一兩部片子走心。2016,全世界都在歡呼,年過80的老爺子又帶來了新作——《Cafe Society(咖啡公社)》。
這是一部有趣而常見的愛情小品,時代背景在1930年,鏡頭切換間,滿是三十年代的絢麗與穩健。片子一開始,揚起俏皮輕快 BGM,大片大片漂亮復古的景致,還有
駝背的小個子男主,金發狡黠的少女。它談論背叛與愛情、欲望與妥協
這種老生常談又經久不衰的問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故事,相同的老少配相同的吐槽狂。
每一處細節都深深地刻著伍迪艾倫的烙印,每一處細節,是伍迪艾倫系他本人。
《Cafe Society》展現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上流社會俱樂部風情與普通猶太人家庭的生活細碎,全片中沒有出現過一杯咖啡,只有不斷過場的琳瑯紅酒,似是伍迪艾倫開的第一個小玩笑。但是顯然這一次,老爺子友好了不少。
青澀少年鮑勃(Jesse Eisenberg)懷著對夢的憧憬,初入好萊塢投奔富豪舅舅菲爾(Steve Carell ),并結識了舅舅的秘書——面容姣好,眼神靈動的瓦妮(Kristen Stewart),并對她一見鐘情。瓦妮在向鮑勃傾訴自己與有婦之夫的艱難愛情,也漸漸為鮑勃的體貼而窩心,產生了依賴。
接下來故事情節就是俗套的戲劇化。有婦之夫不是別人,正是舅舅菲爾。舅舅與舅媽離婚,迎娶瓦妮。鮑勃返鄉,屌絲逆襲。偶遇離婚少婦維羅妮卡(Blake Lively ),結婚生子,相敬如賓。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經年以后,曾經的靈動少女由情婦上位,穿梭于名利場。曾經的稚嫩少年開始精于社交,口袋豐盈。他們再次相遇,她還是那支紅玫瑰,白月光。
為什么說老爺子這次友好了不少呢?
故事的主線明明說白了就是叔侄爭一女,婚外情,老少戀這些為社會為道德不容的橋段,卻并沒有人命、殺害這些可怕的情結相連,多年后,在各自的生活軌道里實現年輕時夙愿的兩個男女再次相遇,盡管情感如初,懷念如常,分別后重歸生活,只是會在擁擠的人群中跨年時,陷入呆呆的沉思而已,而已。
就像我們自己回憶錯過的戀情,出場順序不對舊情人一樣,都是徒留懷念而已。
所以我們說老爺子變了,依舊有趣,哲學,諷刺,卻收起尖銳的刺,友好了許多。鮑勃望向瓦妮,瓦妮想起鮑勃,故事戛然而止,悠悠揚起的輕快配樂,是來自 Woody Allen 的苦笑。
細數當下最偉大的電影導演,需要有穩定的產量,水準之上的品質,彰顯存在感的個人烙印,對某一領域的思考。他不應該拘于形式,有一雙選角的慧眼。他專注探索與藝術,不在乎獎項與票房。這樣的導演,李安算一個,伍迪艾倫也算一個。
伍迪艾倫一輩子都在拍他自己,《Cafe Society》里的鮑勃對世界野心勃勃又束手無策,他個頭不高,又耷拉著肩,微微駝背的樣子與老爺子如出一轍。那個熱愛每周末去紐約的小酒館吹薩克斯風的伍迪艾倫,是老態漸深的老頑童,也是我們永遠的固執少年。
可是:
為什么咖啡公社沒有咖啡?
Café Society(咖啡公社),根本不是一個喝咖啡的地方,而是指一些經常光顧夜店和奢華餐廳的精英名流。原因要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
美國禁酒令
凡是制造、售賣乃至于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但在家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與朋友共飲或舉行酒宴則屬違法,最高可被罰款1000美元及監禁半年。 21歲以上的人才能買到酒,并需要出示年齡證明,而且只能到限定的地方購買。
1920年開始禁酒,1933年禁酒令廢止,這一時期的動蕩,使得酒吧的形態,經歷了酒吧→ 地下酒吧→ 夜店三個階段。而《咖啡公社》就是30年代禁酒令廢止之后的故事,主人公鮑勃靠經營夜店的逆襲,完全是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順勢而為。
最后,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三十年代的復古風情
濃醇苦郁的咖啡并不是這個時代的代表。
只有杯中晃動剔透香檳,
只有醒酒器里沉默的深沉紅酒
才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紙醉金迷,愛恨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