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
執行力這個詞往往會被關聯上工作。
一個公司成功的要素中最重要的三點中,執行力正占其一;
那么我要再告訴大家一點,一個人成功的要素中,執行力依然在列;
執行力影響的不僅僅是你的工作,還有你的人生。
在工作中,你可以為了完成你的工作任務,而執行著同一件任務,并且一直堅持進行著,不斷地積累工作的經驗,最后成為這個行業的稀有人才。
在自身建設中,愿意為了彌補自身的各方面不足而去改變。跳出自己的心里舒適區,去挑戰自己所未嘗試甚至害怕的事情
與異性交往中,能夠每天堅持早起半小時一小時打扮自己,保養自己。使得自己再人群中能夠脫穎而出,獲得異性的青睞。畢竟這!是個看臉的時代。
在家庭里,為了能夠使得家庭幸福和睦,努力工作,即便是生活很艱難。因為,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你連改變貧窮的行動都不愿意去付出。
執行力差造成的原因有主要三點。
第一,根本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可能有人不懂什么是心理舒適區,我這里就先說明一下。
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新工作、接受新挑戰時,內心會從原本熟悉、舒適的區域進入到緊張、擔憂甚至恐懼的壓力區。
然而很多人遇到心理舒適區的時候完全不愿意去挑戰自己的舒適區,只想靜靜的待在舒適區里或者,明明自身建設已經很差了,也同樣知道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變,但是總是害怕改變,覺得改變是在太麻煩了,還不如安靜的當個美咸魚。反正生活還是能繼續過下去。
第二,就是不自信。
為什么說不自信會影響執行力
因為當一個人不自信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需要執行的事情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事情,越想越覺得不可能做到,一點一點的消磨了自己的積極性,于是乎形成了一種慣性思想,也屬于一種心理障礙,基于自己一個無法完成的心理暗示,迫使自己放棄而終止執行
第三,會被其他事情所吸引
這類人心里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同時也覺得做的事自己完全有能力執行,然而卻總是被其他七七八八的瑣碎之事所打擾。到頭來留給自己執行所需要執行的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甚至沒有了。
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走出心理舒適區
首先就是懶。因為懶,所以才懶得改變,懶得付出。明明可以躺在床上玩手機,為什么要出去爬山跑步交朋結友
其次就是改變的周期過長,胸肌腹肌不是一日之內可以鍛煉出來的,一日之內鍛煉出來的那叫肥肉。因為改變很多時候是需要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很多人不愿意堅持這個演變的過程。懶惰的本質是很么?就是一個人習慣了非常短的反饋周期,以至于他只能去做一些很輕松就能獲得回報的事情。
最后就是恐懼,害怕挑戰自己的舒適區,因為挑戰自己的舒適區就意味著要離開舒適區,而他,只想舒服的活著。
然后就是不自信形成的原因
第一,經常被否定與失敗,導致自己的自卑心理以及自我否定。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信心
第二,想的太多,還沒開始做就開始各種想,想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和突發情況。居安思危的思維可以有,但是想到了卻沒有去考慮如何去解決,僅僅只是去想可能發生的情況,而不考慮如何解決,導致障礙越來越多,多到變得無法跨越。那么還不如不想。
第三,嘗試過并且失敗了,所以就潛意識的決定自己做不好這件事,覺得做肯定還是會失敗,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創業失敗之后就一蹶不振的原因了。
最后就是總會被其他事情干擾。
被干擾的原因我也列出了三種
第一,沒有明確的執行意圖,我們一閱讀書籍為例,每個人都知道閱讀很好。能增長自己的知識面。所以很多人都會定下多久多久閱讀一本書的目標,但是同一時間你有這太多太多同樣可以做的事情,比如逛逛淘寶,刷刷微博,看看貼吧,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而閱讀書籍僅僅只是其中一個選項,既然是選擇題,那么你就很有可能胡選擇了其他事情而不是選擇看書。當你回過神來想要看書的時候,可能就發現時間已經沒有了。
第二,無法抵制誘惑。許多想減肥的愛美理論派人士,總是天天嚷嚷著我要減肥!然而呢,聲音很大,行動很小,遇到美食時想著。偶爾放縱一下,于是幾天的減肥行動產生的效果打水漂了
最后一點就是拖延癥。有拖延癥的人往往總是喜歡把需要執行的事一拖再拖,拖到最后發現,時間已經悄然而去。
所以我們想要擁有執行力,我們就需要去解決這三個問題,那么知道了問題,要怎么去去解決呢?
不愿意離開心理舒適區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去挑戰自己不適應。每天做點不同的事情。換條路去上班。試吃新的餐館,別沒吃就先喊不行。吃素一個禮拜,或者一個月。嘗試新的操作系統。重新調整你的現實生活狀態。無論改變或大或小,每天做一點改變。從改變中尋找新的視角,即使它是負面的。如果事情沒象你計劃的那樣發展,不要不安,跨出去就是好的。
解決不自信,覺得自己做不到。那么我可以提供一個方法。方法名字叫做微習慣,什么是微習慣?就是說把你想做、需要做的事情進行拆分,降低標準。比如我需要鍛煉身體,所以我以后每天都要健身2小時。然而每天健身兩個小時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你可以把這個任務進行拆分,把2小時縮短成20分鐘,甚至換成30個俯臥撐等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范圍內的程度。當你30個俯臥撐做久了,那么是不是覺得可以再挑戰35個40個了呢,慢慢的,執行鍛煉身體的信心不就越來越高了嗎。
最后就是分心,被其他的事分心我也分享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叫做執行意圖
執行意圖這種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彼得·戈爾維策(Peter Gollwitzer)提出的。這位教授發現,人們缺少執行力,往往是因為他們采取了錯誤的行動方式。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你計劃看完一本書,并且規定了自己每天看十頁。但是往往很容易失敗,因為你的時間規定的太過寬泛,一天看十頁,這個一天是很長的概念。就會不斷地有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過來“插隊”,導致你的計劃失敗。
而他建議的執行意圖,則剛好不同。執行意圖指的是提前想好對應場景的反應模式,聽起來很抽象,意思是一旦進入了這個場景,你就立即去執行。用英文單詞表達就是 if...then,也就是“如果遇到什么情況, 那么我就去做什么事情”。
還用剛才看書的例子。套用if...then的模式,你給自己下的指令就可以變成:
“如果今晚八點前回到宿舍,那么我就立即打開書本,看十頁書”。
不要小看這一句話,它同時包含了三個因素。第一個要素,時間,晚上八點;第二要素,地點,也就是當你回到宿舍;第三,可操作的事情,也就是看十頁書。這三個因素,就相當于是三個連續的命令,告訴了你的大腦應該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來干什么事情。而一旦進入了對應的場景,就會讓你下意識的行動起來。
這個概念,有點像我們在玩微博中的置頂功能。也就是在一系列的微博中,你挑選出一條,把它放在最上面。所以,在晚上八點的時候,有的人會選擇把衣服放在衣架上,有的人會選擇去洗個澡,有的人呢會掏出手機,打一把王者榮耀。而如果你八點鐘以前,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坐下來,看十頁書。你可能連背包都來不及放,你就會坐下來,讀十頁書。
于是呢,像讀十頁書這么簡單的要求,只要它一直被你置頂。它就會成為你回到宿舍的第一個反應。根據彼得教授的研究,他發現但凡采用“執行意圖”的人,非常明顯的提高了他們的執行力。
所以,善用【執行意圖】這個概念,if...then,定下條件,然后去做。希望大家給自己制定計劃時,不要給自己留下太寬泛的時間,活用“置頂”的方法。這樣才能夠把一些你想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你不會抗拒的習慣,通過執行意圖的方式固化到自己的潛意識中,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