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
我要給你一本關于植物,關于莊稼的
告訴你稻子和秕子的區別,
告訴你一顆秕子提心吊膽的春天
——《我愛你》
1.
每一個人格都值得我們尊重
余秀華,在許多人的眼里,她是一個大腦運行比嘴快的人,許多的詩,她可以用大腦記錄下來,但因為嘴慢,而無法跟上大腦的節奏,所以說不出來。
我想,也許在她的大腦里,有五彩斑斕的生活畫面,包括精神世界的種種追求,都曾經一一浮現于她的腦海,那是的她是開朗的,樂觀的,幸福的,可愛的。
但是,生活就是這樣,它永遠遵從于最初的軌跡,慢慢地延伸到今天,在生活中,她不會干活,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
總總困難圍繞著她,她受困于現實生活,又受困于經濟,所以無能為力。
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彩,給予了她豐富、奔放的感情,但是面對生活的貧乏,無法維持倆者之間的平衡,她倍感失落。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太大,如何把精神世界的美好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這真是一個難題。
如何能讓現實生活也變得生機勃勃,春光無限,這需要長時間的經營和努力,而她卻無所適從。
在這樣壓抑的日子里,她要尋找一個感情的宣泄口,一個可以寄托感情的窗口,她想到了寫詩。
詩成為了她最好的朋友,在她孤獨寂寞的時候,安慰她,傾聽她內心的聲音,讓她有了傾訴的對象。
2.
感情世界豐富的女人,都值得期待
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倆顆心依舊離得那么遠,甚至無話可說。
他不理解她的感覺和感受,也不愿意試探著去了解她的所思所想,他甚至都不愿意走進她的世界,發現她的光芒。
而她,也不明白他的無聊和乏味,他的生活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支撐著他過這樣的生活,她無從理解。
就這樣,倆個格格不入的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卻沒有任何的交流,就像倆條平行的軌道一樣,永遠沒有交匯的時候,這很可怕。
她渴望有人能理解她,欣賞她,即使只是欣賞她的詩,即使不會全部走進她的內心世界,也要對她的詩有一定的感悟,因為,如果讀懂了她的詩,也就讀懂了她的人。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能讀懂自己,了解自己,欣賞自己。
因為人是感情動物,他們寄希望于家庭成員來認識自己,社會上來認可自己,才能體現出自我價值。
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因為人生來孤獨,所以需要親情、友情來陪伴自己,需要親人、朋友來溫暖自己。
余秀華也一樣,她也需要生存感,也希望有存在感,來彌補自己在生活中的缺失,她的詩,就是體現存在感的唯一工具。
但是,身邊的這個人,不會理解她,也不會欣賞她,更不會膜拜她。
所以,她才會倍感失望,她在文學路上越走越遠,卻沒有身邊的人陪同,所以她要吶喊,要反抗,要掙扎,以求得一個能被理解的聲音。
無論身體是否健全,每一個人格都值得我們去保護和尊重,我們應該試著去感受,去認可,而不是視而不見,漠然以對。
因為每個人都內心世界都不相同,對生活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品嘗之后也會有不同的滋味,之后做出的反應也不相同。
3.
生活中,喚醒自我是最難的事
女人的自尊是在生活的磨礪中,在生命顛簸流離的長河中,一點點被喚醒的。
在生活中,我就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雖然有時候也需要別人的關懷,但是,當困難來臨時,總是要自己去面對它,去戰勝它。
余秀華在家人都包圍中,沒有體會到“我”究竟能干些什么,所以把“自我”放置到最小的位置。
但是,她的詩喚醒了她,她漸漸地知道,自己需要更加豐盈的世界,她要了解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也需要她的參與。
于是,她的自我意識蘇醒了,她要滿足于自己的需求,無論是情感還是生活上,她都需要改變現狀,追求一種自我滿足的幸福。
有時候,回想一下自己的生命歷程,就會非常茫然,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在無盡的日子里,開心的時候有幾回,愉快的時候有幾次?
一旦自我意識覺醒,就會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給予與付出,奉獻與索取,是否平衡?
不求相隨相行,但求心意相通。
倆個人中,有一個努力前行,去營造精神領域的富饒,另外一個來努力營造家庭生活的樂趣,也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雖然二人用功的方向不同,但是其努力的心態,積極向上的精神和不甘平凡的心勁兒是相同的,那也是他們互幫互助,互相溝通的領域。
但是,她認識到,她在努力前行,而他卻停在原地囿然不動,她一個人走得極其艱難,沒有能力再幫助他也前進。
一個成年人,卻有著孩子般的心態,讓她感到疲憊不堪。
在自尊心被喚醒之后,她清醒地認識到,與其被動地拖著他前進,不如就此放手,落得干干凈凈。
因為被動地前進,永遠也走不遠。
所以,她最終會甩下他,自己努力前行,獨自面對人生。
這樣,在文學的道路上少了羈絆,多了專注,了無牽掛,才能走得更遠。
人總是在計算平衡,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二十年的光陰和后半生的生活,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內心所想,哪一個才值得選擇?
人生選擇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
4.
生活不如意,就要改變它
余秀華,三十八歲,有過二十年的婚齡,現在又回到了單身狀態,所以,她很開心,也很樂觀,不怨天尤人,而是盡力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過不解、委屈、嫌棄和改變,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多的感覺,所以每個人都會有自我的覺醒,由自我嫌棄轉化為自我改變,就是一個靈魂覺醒的過程。
生活也一樣,不如意,就去改變它,從小的改變開始,就像余秀華一樣,她開始寫詩,并沒有想到能有如此大的轟動效應,而是就事論事,去抒發自己的心境。
漸漸地,詩改變了她的心情,喚醒了她的自我意識,她用詩又改變了人生。
人生就是這樣,認識到自己之后,峰回路轉中,只要努力,不知道下一刻你將會遇到什么。
但是,改變就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有不同的機會,就有不同的結果。
生活不如意,用心去改變,就會朝著如意的方向走,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勝利的曙光。
對于余秀華所思所想,我們理解也罷,質疑也罷,但那畢竟是她的人生,應該由她自己做主,我們作為旁觀者,都應該予以支持。
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幸福的標準,是自由的婚姻和內心的幸福,如果被迫裹在一個僵死的婚姻之中,每天煎熬度日,何嘗來的幸福?
俊雋的詩,聽起來那么靈動,猶如許多精靈在跳舞,又那么貼切地訴說著內心的思想,自然而不做作,就這樣從嘴邊脫口而出。
而搖搖擺擺的樣子,是她在面對生活不屈不撓的掙扎,這樣的面貌和這樣的精神狀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特殊的詩人——余秀華。
我們崇拜她,是因為她能認識到自我,并最終成為了生活的主角,用自己的雙手掌控著人生,帶給大家一個溫暖而平凡的詩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