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的教育研究專家發現: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閱讀繪本的寶寶,上小學后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成績都比同齡人優秀。
· 美國圖書館學會倡議”從出生就閱讀“(born to read)。
· 日本提倡”親子閱讀“運動,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伴孩子看書20分鐘。
· 國內調查顯示:愛聽故事、讀故事的小學生,其理解力和表達力是不常閱讀孩子的2倍以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給寶寶講故事,讀繪本,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讀寫能力早教。繪本是聯系家長和孩子的紐帶和橋梁,它不只是給孩子自己看的書,更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看,父母最好還是照樣念給他們聽。這對豐富親子的生活,建立心靈互通的人際關系,有相當大的意義。
如何給孩子讀繪本
先讀圖,再讀字
在讀繪本的過程中,圖畫是一個最好的拋磚引玉的方式,不同的孩子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東西。而這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有無盡的想象空間,觀察、思考、推理,再到最后的文字認證。通過先讀圖再讀字的過程,實際上腦子里已經把場景很好地刻畫下來了,這是對思維最好的訓練。
從封面猜故事
無論什么書,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而在閱讀前讓孩子對故事進行猜測會激起孩子強烈的閱讀欲望。
比如,《栗子樹下的秘密》的封面上有一棵栗子樹、一只兔子、一只躺著的小松鼠,“咦,兔子的耳朵怎么會是彎的呢?小松鼠怎么會躺在地下一動不動?栗子樹下到底有什么秘密?”這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
從扉頁講故事
扉頁就是正文之前的一頁,上面一般寫著書名和作者的名字。繪本往往從扉頁開始就有圖畫,已經是故事的一部分了。扉頁不僅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門,告訴你誰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時還會講故事。它還常常是一個引子,作者會故意在這里埋下一個懸念,吊起你的胃口。如宮西達也的“遇到你,真好”中的扉頁,棘龍寶寶遇到了什么……
朗讀正文
當我們把圖畫書所表現的最好的語言用自己的聲音、用自己的感受來講述時,這種快樂、喜悅和美感才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在親密相偎一起閱讀圖畫書的同時,父母就和孩子一起邁入了想像的空間,越過了自己與孩子相隔的歲月,越過了孩子與自己日常生活的界線,借助藝術的翅膀,給日常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現實感。引導孩子閱讀正文時,把看書、思考的空間留給孩子,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故事,有時還可以用故意犯錯來培養孩子讀圖的敏感度。
給孩子讀繪本應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引導孩子運用全身各種感官,盡快地進入自主閱讀,在精讀中感受快樂,獲得心靈滋養。
“耳朵”一一感受繪本之“樂”
在朗讀中,父母通過語調、節奏以及表情、動作等對繪本進行更加直觀、形象的闡釋,會讓孩子更易理解繪本的內容,從而獲得極大的滿足。
“眼睛”——享受繪本之“美”
孩子會用眼睛注意觀察畫面的變化、將前后畫面聯系起來了解故事內容,父母就需要重點對繪本中人物的動作、神態加以引導,由淺入深啟發孩子的積極思維,有助于孩子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
“嘴巴”——打開繪本之“聲”
閱讀每一個經典繪本時,展示閱讀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父母在帶領孩子閱讀繪本時,一定要調動孩子的嘴巴,可以提些問題讓孩子回答,也可讓他跟隨朗讀,這樣更有助于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身體”——拓展繪本之“趣”
當閱讀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時,孩子常常會以角色扮演的游戲方式,或用自己獨特的動作或是簡短語言以示回應。這也是孩子將動作和語言結合起來表現對繪本的理解,這樣的游戲方式更能促進孩子對繪本的深入探究和喜愛。
給孩子讀繪本,沒有年齡限制,越小開始讀越好。即使是小嬰兒,也能依靠畫面來訓練觀察力,這同樣是智能的培養。一個繪本包含了三個故事,孩子光看圖是一個故事,家長讀給孩子聽,又是一個故事,孩子會認字了,自己再看又是另一個故事。
不讀繪本的孩子不會怎么樣,但讀了繪本的孩子一定會不一樣:他們的心靈會充盈起來,他們的眼睛里會多一些亮晶晶的東西,他們的腦子里會多幾個問號,他們的臉上會多幾絲笑容,他們的舉手投足會多幾分雅致,他們的內心會少一些浮華……
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后,當他們回憶起和爸爸媽媽、老師一起讀繪本的時刻,一絲愉悅會從心底升起,溫暖他們的整個胸懷和生命!
常見讀繪本誤區
為了讓孩子多認字
繪本中精美的圖畫一帶而過,全部的時間都停留在黑白文字上。
“寶寶這個字讀什么啊?”
“媽媽教過你好幾次了,怎么還是不知道啊"......
孩子要是沒有正確讀出來,下面的故事時間就要變成批斗大會了。久而久之,不但大大降低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也打擊了孩子的信心。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學齡中前期的孩子,對于五彩斑斕的視覺形象更敏感。仔細閱讀繪本里的各色圖畫,是兒童觀察力發展的重要途徑,也能很好的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審美情趣,而且,這才是繪本閱讀最珍貴的地方。
想通過故事講明一個道理
自以為通過繪本故事給孩子講道理是個不錯的教育方式,誰知這其實在抹殺孩子的想象力的同時,還降低了孩子的閱讀興趣。有些爸爸媽媽讀繪本結束后,可能都千篇一律的以這樣的話來結尾,“以后我們不能這樣做,明白了嗎?”
其實三四歲的孩子,都還沒有抽象思維的能力呢。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還不足,對道理、意義沒有太多的感知能力。他們主要是通過欣賞故事中的人和事,投射主人公的行為,來獲得正面人生體驗。
幾十年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可以讓孩子變聰明,閱讀能讓孩子有智慧。
? ? ? ? ? ? ? ?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