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我報名參加發憤的草莓開發的《時間管理巴士》課程,口號是“開著時間管理巴士”拉你玩四周,變身有序規劃時間的極客。
2016年12月7日至2017年1月4日,主要經歷以下站點:
第1站 為什么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第2站 打造平衡有序的固定旋律
第3站 投資你的個性旋律
第4站 用有錢人的思維活出自己
每日一問(12.6):通常讀書之后你會進行輸出嗎?輸出的方式一般有哪些?
------------------------------------------
蘭蘭的回答:
看情況:值得精讀的書,我會寫讀書筆記(先提取文章精華,再摘錄可學以致用的地方)
短發麗麗的回答
不知道大家如何輸出,我閱讀書籍或者參加培訓后,就有這么幾種情況:
1、很多是看了,嗯,很不錯,然后拜拜。
2、有些看了,嗯,不錯,記錄下來,啊~自我覺得都是我的啦,時間久啦,然后也拜拜。
3、有少數看了,哇,相當不錯,寫總結畫導圖,嗯,時間久了然后也拜~拜~。
4、有極少數極少數,看完后,會運用到工作中、生活中,不過,時間久了,也拜~拜。
這就是我閱讀后的輸出現象,不知道是不是也有朋友跟我一樣。
輸出的方式實在有很多,與周邊的人分享,與群組分享,在一些平臺提問、回答問題,自己寫文章等等。
我自問,你“會”(這有2層意思)輸出嗎?很多情況,我想輸出,但總是輸出遲鈍,輸出錯誤,輸出失效,無法輸出等等。拋去我愿不愿意輸出不說,也知道運用出去就是自己的,可有時候我真不知道“無料”怎么輸出。
我也做了淺顯的思考,是不是我閱讀完后,我學習到的知識是零碎的,散亂的,沒有用 已知 去重構 新知,沒有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提取輸出時,總是不全面、沒有邏輯、錯誤,甚至無法輸出。? (其實是腦子里的知識是亂的,思維是亂的,而且肚里沒料)那問題來了:
如何用已知構建新知,把散亂的知識串聯起來,如何構建那隱形的知識網絡,如何才能更好的輸出?怎么開始具體操作,運用實踐,如何安排。
發憤的草莓:先有個人的架構,再去吸附知識;而不是等著攢了知識點,再去湊架構。(備注:這個觀點價值10萬塊)
最關鍵的一句:你自己需要什么,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架構!以你為中心出發。比如,你想創業,OK,你要了解啥呢,列個架構吧。然后去找知識。點到為止,大家都是聰明的小伙伴,一定明白的。(備注:這個觀點價值500萬!)
發憤的草莓:
當然會有!輸出的方式,首先,最直接的是在自己發起的“讀書筆記戰隊”里,每周提交一篇600字的拆書筆記。第二,是將書里對自己觸動最多的內容,融入以往的文章,完善個人的知識體系。第三,化書為課,將所讀研發成課程,和小伙伴們一起成長。
職業提問:在什么情況下需要請職業咨詢是做職業生涯規劃?
找咨詢師,主要是因為我們每個人不一定很清晰地認識自己,咨詢師有比較完善的理論和工具。
發憤的草莓在分答上的回復:
找職業咨詢師的幫助,是因為我們有以下困惑的情況,一般有以下5種困惑:
定位:若干個職業,不知道自己做啥好
發展:我在這個崗位上,未來到底我到底是想做業務專家還是走管理層?
轉型:從一個行業轉到另一個職業,或是從生存期調到事業期。
適應:在這個崗位上我感到很困惑很疲倦,怎么辦?
平衡:這種情況,女性比較常見,家庭和工作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