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罵人為“畜生”,是對那人極大的蔑視。比畜生更糟的,是“連畜生也不如”。千百年來,絕大多數動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低,龍是個例外。龍是一種可飛天走地,所向無敵的神獸。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有其文化意涵。
「龍」,原本“本象大口長身的一種怪獸” (裘錫珪:113)。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是一頭有尖利牙齒的蛇行猛獸,張開大口做吞噬人狀。怪獸頭頂上,頂著像是刀刃一般的錐形利器。兩部分合在一起,自然帶著令人害怕的殺氣。
中國早期的王孫貴族將巨蟒養做寵,祈求“龍”能保平安。而古人視龍為圖騰,龍象征著皇權是后來的事了。自漢代以來,龍被皇家占為私有。皇帝的衣裝為龍袍,睡的床為龍床,坐的椅為龍椅,生了孩子為龍子,生氣了就是龍顏大怒。因代表皇權,龍洞、龍宮、龍門,聽起來都很有氣魄。飛龍在天、龍馬精神、龍騰虎躍都帶著舍我其誰的王者氣派。龍代表著極權,擁有至高無上的威嚴,無人敢冒犯,唯恐觸怒龍威,輕則小命不保,重則株連九族。
這令人恐懼的本義,與西方人對龍的認知不謀而合。龍在英文中翻譯為 dragon,但細究,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猛獸。人們對龍的認識有巨大的地域差異。自中世紀盛期以來,西方文化常將龍描述為一種帶翅膀、有尖角、能噴火的四足動物。而在東方文化中,龍則被描述為一種沒有翅膀的四足蛇形動物,擁有著高于常人的智力。
牛津英文字典對dragon是這么解釋的:
‘a large, frightening imaginary animal, often represented with wings, a long tail and fire coming out of its mouth’.
譯:一種想象出來的體型碩大、令人恐懼的猛獸,常以帶翅、長尾和噴火的形象出現。
維基百科中的解釋好不到哪里去,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帶翅膀、長角的腳怪獸:
Beliefs about dragons vary drastically by region, but dragons in western cultures since the High Middle Age have often been depicted as winged, horned, four-legged, and capable of breathing fire.Dragons in eastern cultures are usually depicted as wingless, four-legged, serpentine creatures with above-average intelligence.
從外形來看,龍和Dragon明顯是兩種不同的猛獸。但這么一翻譯,龍在西方成了邪惡的象征。始作俑者,據說是利瑪竇。他明知龍在中國代表皇權,卻非要譯成dragon。很難說,當時的皇帝在他眼中是否跟dragon一樣令人懼怕。東方和西方之間的文化和商業往來至少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千山橫亙其中卻無法阻斷人們的聯系。能讀懂“鳥語”的文化傳播者,做到不卑不亢地客觀翻譯,就顯得特別重要。
至于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背后投射的,其實還是對封建皇權和極權的向往。臆想一下,當自己的兒女成了龍鳳,家長也就自然成了太上皇或皇太后,可呼風喚雨,讓人俯首稱臣,坐享天下財富。天下誰不想成為人中龍鳳的爹媽?但家長們別忘了,自古皇宮里可不太平,榮華富貴的背后是多少腥風血雨?
與其望子成龍,還不如實事求是一些,祈盼幸福而有尊嚴地生活,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幻想去做人人害怕的猛獸,怎么可能會比踏踏實實地做人靠譜呢?